三尺讲台,三千桃李,从学术指点到师门传承,导师是“研”途中的引路人。许许多多茂盛的“不言桃李”,正在红果园这片沃土上“下自成蹊”。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浓浓的师生情,绵延于每一次组会中的授讲、指导与陪伴里。今天让我们共同倾听建筑与艺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尹洪广与导师董晓峰之间感人又温馨的导学故事吧~
董晓峰老师不仅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更是我的人生导师。写这封稿件之时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回想本科保研选择导师之时,对董老师深厚的崇拜与敬仰之情使我坚定地想要成为他的学生。三年的时间里,董老师一直是我科研道路上的引路人,在学术道路上和日常生活中,都给予了我细致入微的指导和关怀,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学习态度与日常行为。
学业不止,考察不止
董老师是一位经验丰富、能力卓越的学者,他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善于用形象的比喻和实例引导我们深入地探讨科研问题。在董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这些技能至今仍然对我的研究工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大四毕业之际,为了让我能够更好地适应课题组,董老师带我前往甘肃敦煌进行城市考察,从城市建筑、产业发展、历史进程、水系道路、文脉文化等角度向我讲述了很多专业知识,并指导我撰写考察报告。在考察过程中,董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我,也是那时我初步确定了硕士论文选题方向。
在甘肃敦煌进行城市考察
厉兵秣马,厚积薄发
董老师时刻教导我们要有大局观,会在学术研讨群中向我们分享国家新政策、国内外城乡新发展、最新的城市化趋势等,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坚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董老师会对我的研究问题进行深挖与细化,总是能在核心卡点上给予我最及时且最有力的帮助,在论文结构和语言表达上他也会字斟句酌,在董老师反复的修改下我才得以高质量地完成论文的撰写。
董老师经常鼓励我们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讲座论坛,并鼓励我们多读书,我的读书笔记达到数十本。董老师的教导与指引使我在科研方面做出了成绩。我撰写的论文《健康城市从社区求解——以北京市上地街道典型社区为例》发表于《城市发展研究》,没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发表经历了多少个日夜的反复修改,董老师对我的鼓励、指导、照顾和关心我一直深刻脑海,铭记心中。在董老师的带领下,我有幸加入和中科院合作的项目“华池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华池县人居环境优化”与“华池县城空间结构优化提升规划”研究专题(已高质量完成并被验收)。这些项目的参与不仅让我学习到了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术与专业领域的视野,也让我更加自信和成熟。这一切都离不开董老师的言传身教与谆谆教诲!
“华池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项目
一盏明灯,照亮前行
在和董老师学习的这段时间里,在科研过程中,我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锤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对生活和人际交往更加充满信心。董老师总是跟我讲:“要学会和人沟通,城乡规划学科是造福人的科学工作,不了解人真正想要什么在专业领域是走不远、扎不深的。”除了在科研工作上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时刻关注我的研究进展,鼓励我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外,在生活中董老师也积极鼓励我去尝试与人沟通,让我多次前去驻村,去和一线工作人员交谈,让我敢于直面自己的不足,促进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成长。这种支持和关心不仅让我更加自信,也让我对科研工作和未来的个人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与董老师一起拜访孙儒僴研究员
“青春研途,导学同行”,董老师对我的研究生生涯及职业生涯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他的指导和启迪下,我已经从一个“科研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有能力、有思想、有担当的科研人员。董老师的教诲和关怀,给了我在人生路上莫大的指引,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浓浓的师生情意。我相信,未来我一定能够走得更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