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奖学金 | 谢行思:9篇SCI,3篇EI,拿国奖,担任兼职辅导员等多项职务,行成于思的优秀青年!
榜样是什么?榜样是一面镜子,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平台将陆续推出2020年研究生“知行奖学金”获得者事迹,走进身边的榜样,汇聚前行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 谢行思,倾听他的故事。
个人简介
谢行思,中共党员,土建学院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徐龙河教授,读研期间致力于高性能抗震韧性结构体系研究,建立了高层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结构体系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二类项目,参与国家和北京市基金项目研究,在本领域高影响力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SCI检索论文9篇(An2区论文4篇、An3区论文4篇、An4区论文1篇)、EI检索论文3篇,还发表国内期刊论文2篇,另有2篇An2区SCI论文在审,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1,SCI严格他引29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项,实审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专著1部。
现任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研究生伙食委员会负责人,曾任博士班党支部书记。荣获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知行奖学金、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和优秀毕业研究生等称号。
让潜心科研的成果支撑美丽家园的抗震建设
他的家乡是曾发生大地震的河北唐山,祖父和外祖父都曾任唐山震后重建总指挥,废墟之上的他们不仅心怀科技报国的志向,更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建设一座更加安全美丽的新唐山的征程上。潜移默化之下,谢行思逐渐认识到土木工程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最终选择步入红果园的大门,开始了在这个行业领域的求索。
我国地震频发,建筑结构常由于抗震韧性不足发生严重破坏甚至倒塌,灾后不得不面临重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威胁。研究生入学以来,他瞄准我国抗震韧性结构体系研究的重大需求,依托主持的研究生创新基金二类项目1项、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及国家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研发韧性抗震关键构件——新型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提出自复位支撑构件恢复力模型和实用设计方法,开发出嵌入通用数值模拟分析软件的子程序,提出自复位阻尼耗能支撑结构体系,研究发现其抗震性能和震后功能可恢复性大幅提升,并建立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
与此同时,他积极参加了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沙龙并做中英文报告6次,协助导师完成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所的日常管理工作,多次接待国内外访学团参观交流,得到了许多行业内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
此外,他还主动投身土木工程专业实践,助推创新创业,利用假期时间赴唐山市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实习,参与了多个唐山市棚户区改造和城市更新项目勘察设计工作,为家乡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还参加了赴济南和青岛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了行业就业与发展前景的大量资料,组织开展学院就业宣讲,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和寻访校友活动二等奖。
让党员骨干的风采在岗位上熠熠闪光
作为2011级本科生首批发展的党员,谢行思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时刻将党员先进性的旗帜竖立在日常生活点点滴滴,无论是在班级、课题组、宿舍还是学生工作中,都时刻关心身边同学,为大家解决了许多切实且细碎的问题。在自我的严格要求下,他所在宿舍作为学院唯一代表参评了校研究生优秀基层组织创建展示活动。
个人的价值应当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他自本科起先后担任了学院团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职辅导员、班长等,是学校第二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代表。攻读博士学位以来,作为研究生兼职辅导员、研究生伙食委员会负责人和博士班党支部书记,他协助承担了校院众多日常管理工作,五年多时间完成了180余项工作事务,组织开展了22期伙食建设意见征集及4场专题调研和座谈;策划“博闻2018”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博士生党员做学术科技报告、讲理论学习收获,成为学院红色“1+1”共建活动优秀案例。
作为一名“最年长”的兼职辅导员,在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五年中,青年的时代责任和服务同学的初心正是他始终坚守的最大动力,对工作的热爱则浇灌了他的成长。
追随导师亦师亦友,快乐科研兴趣为先
他在回顾自己的博士生涯时,很庆幸科研之路一直都比较顺利。导师从一开始就很严格地要求他,经常会在工作室与同学们探讨和答疑解惑,这种积极热情的学术态度不断激励着他思考、探索,日常生活中导师也十分关心每一位同学的身心健康,为大家的成长指点迷津。课题组的科研氛围非常融洽,师门成员相互鼓励、相互帮助,平时的科研学习就是在不断地积累,成果自然水到渠成。
他认为做科研首先就要爱科研。他也曾遇到研究的瓶颈和试验的挫折,浓厚的兴趣正是支撑自己坚持下来的最强大的力量。同时,无论在研究还是生活中,都一定要“思路广,脑子活”。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能最大限度地拓宽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当遇到问题时就能够及时跳出限定的思维“框”,抽丝剥茧,寻找出最完美的解决办法。
热爱运动,享受生活
他出生于书香世家,受家人的熏陶,自幼喜欢读书,戏称自己也曾是一个“文艺青年”,曾经协助研工部老师完成《交大研究生》杂志的编辑。
说起交大,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秋天如绸缎般的银杏大道,仿佛是在昭示着一年来的累累硕果。他既享受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也能过好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每当学习和工作疲倦的时候,他会停下来,小憩一会,在校园里逛一逛或者去操场跑两圈,感慨身边的同学来来往往,也期望坚守在红果园的自己能够初心不改。在闲暇的周末,他则喜欢独自骑自行车逛逛北京,留意着这座古老城市的新变化。
TA说
我的名字源于“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语,这恰与北交大“知行”校训的内涵相通,“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精神已经深入我的骨髓,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全面发展,将论文写在秀美的华夏大地上。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