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慧

 

三尺讲台,三千桃李,从学术指点到师门传承,导师是“研”途中的引路人。许许多多茂盛的“不言桃李”,正在红果园这片沃土上“下自成蹊”。

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浓浓的师生情,绵延于每一次组会中的授讲、指导与陪伴里。今天让我们共同倾听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孙珍妮与导师李远慧之间感人又温馨的导学故事吧。

我与李远慧老师的相识,开始于2021年4月6日的一封邮件,当时作为审计学专业拟录取学生,学校下发了学生与导师互选的通知,综合了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众多优秀老师的科研经历与教授课程,将李老师作为了自己的“第一志愿”。依然清晰地记得,编辑那封“自荐”邮件时的紧张与激动,紧张于不知道老师是否会回复,老师又是否会接受一位跨专业的学生;激动的是自己距离无数次魂牵梦萦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又近了一步。

短短三天的等待,在那时却显得格外漫长与难耐,终于在4月9日,收到了老师同意的邮件回复,不变的是激动,变化的是从“紧张”演变为“压力”,不知道自己要付出多少努力,取得怎样的成绩,才能“配得上”这样一位优秀的导师。

 

严谨治学,心向往之

对于专硕生的培养,李老师兼顾学术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双重培养,时刻告诫我们,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能为我们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供方向指引。研一上学期,老师就带领我们参与了她的课题项目,和学硕、博士学姐们一起开课题会讨论交流问题,从晚上7点开始线上讨论,最晚的一次讨论到凌晨1点。

面对毕业论文的开题和写作,专硕生总感觉有点猝不及防,觉得好像刚刚放下本科毕业论文没多久,就又开始了学位论文的忙碌。从开题到中期答辩,再到最终答辩,李老师耐心指导,每一次都让我们打印出来论文,逐字逐句地提出问题,组织线下组会和模拟答辩,在一次次地交流中发现不足之处。当时第一次开题答辩没有通过,是会有一些委屈和灰心,觉得努力修改了很多次为何还是没有顺利通过,老师也是在第一时间约了线下的交流,让我们辩证地去看待评审老师的建议,静下心来去修改,把二次开题当做进一步深入对论文理解和后续写作思路的演练。

2022年开题答辩前夕的模拟答辩

在今年过年前,我提交了论文初稿,本以为老师会等到年后再回复我修改意见,但是老师仅仅间隔了一天,大年二十七的晚上就和我连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腾讯会议,对论文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的建议,包括错别字、图表的格式,老师都一一指出。

 

坚定所想,如沐春风

作为跨专业保研的学生,刚刚步入校门时,有太多的期待与不安,专业型硕士更加紧凑的课程安排与更高时长标准的实习实践要求,需要我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审计人”的学习状态。2021年9月的一个下午,和李老师在思东7层的办公室进行了一次畅谈,近两个小时的沟通中,老师不仅解答了我对这个专业存在的疑惑,更是针对我未来的人生目标,提出了现阶段需要付出的努力。从中午的烈日当头,再到走出思源东楼时,已是日落时分,但内心的云雾、前进之路的迷茫已被驱散。

两年后的现在,再回忆起那个下午,记忆犹新。感谢老师在我初入校园时,让我坚定内心所想,要执着于自己的梦想,更要为梦想扎扎实实地付出努力。

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从李远慧老师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国科研人、中国审计人攻坚克难、历久弥坚的执著和专注,更是作为一位老师,对于学生人格与学术能力双重培养的那份耐心、细心和初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即将毕业走出校园,感恩李老师两年时间的鼓励与帮助,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2022年教师节师门合影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