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冰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平台将陆续推出2021年研究生“知行奖学金”获得者事迹,走进身边的榜样,汇聚前行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刘晓冰,聆听榜样的声音。

 

个人简介

    

刘晓冰

中共党员

交通运输学院

导师:闫学东教授

2016级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博士生

研究方向:交通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共享出行运营优化与政策研究

 

个人事迹

荣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大数据赛道三等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三好研究生、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优秀个人、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优秀党员,并多次获得一等学习奖学金。毕业后入职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担任讲师。

依托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SCI/SSCI论文数余篇,其中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一区顶级期刊论文3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完成专著2项。

作为核心骨干,参加多项国家重大纵向课题,承担多项横向项目,切实解决居民出行和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十余载交大青春,不负韶华与期盼

2010年,刘晓冰从山东的小县城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茅以升班,开始了对交通设施设计和建设内容的学习。在本科的学习过程中,他逐渐对交通规划设计的整个流程产生了兴趣,为了能够了解掌握,融会贯通交通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整个流程,争取成为一名复合型交通人才。在大三那年,他选择报考了交通运输学院的轨道交通试点班,开始学习前期的交通规划和后期的运营管理。

跨专业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他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本科毕业那年,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和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辅修证书,并进入交通运输学院继续深造。

一千个博士,可能就有一千个读博的心路历程。他说:“谁的青春不迷茫,但是想清楚之后就要一往无前,起步晚,就更要埋头苦干,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本科期间,他曾有过直博的机会,但他放弃了。读研期间,他也曾迷茫过,也曾彷徨过,思考将来自己要做什么,人生的目标又是什么。在这期间,他报考并通过了CFA(特许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想要从事交通投资类工作,追求更高的工资待遇,但又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后来,他参与了多项地方县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项目,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和项目实施研讨会,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也深深感觉到了自身理论水平的匮乏。

公交规划项目调研

 

最终,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选择了攻读博士学位。他说:“当然,良好的实验室氛围应该是我选择攻读博士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导师闫学东教授,具有很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追求,师门的博士师兄师姐也非常优秀,通过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的求教,更增强了他攻读博士学位的信心。

 

博士毕业导师合影

博士毕业师门合影

 

秉承知行校训,收获科研成果

由于研二才转为博士,起步较晚,为了齐头赶上,他付出了加倍的努力。受实习和项目经历的影响,他对交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的体会,秉承知行校训,在科研中始终遵循着从实际问题中来,到实践应用中去的科研理念。同时,在老师和师兄师姐的影响下,他确立了要发高水平和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信心和决心,而不是追求论文的数量和速度,他说:“三分写,七分改,慢工出细活。”在这样的科研理念和科研目标下,他以大数据为驱动,围绕共享出行这一新兴的出行模式,开展了一系列都市圈尺度下的交通组织和土地利用耦合发展和优化策略研究。

 

在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从实际问题出发,以实际应用为最终目的,发表了两篇高水平SCI论文。第一篇论文聚焦天津港爆炸事故,研究了受灾人群疏散过程中的效率和公平兼顾的问题。论文投稿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撤稿和返修,最终在一年后得以录用,也培养了他解决科学问题过程中的严谨态度。第二篇论文关于新兴的网约顺风车模式,问题研究和成果整理过程中,他更加注重论文的撰写质量和研究的创新性,跟多位老师、同学合作提升论文水平,最终文章被工程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Applied Energy》录用(SCI一区,影响因子7.9),为城市网约顺风车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建议。

在实践方面,他参加多项县市级新型城镇化研究,交通规划项目,担任了北京交通大学城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从一开始的参与学习到后来承担重要角色,既养成了他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提升了他实际操作和组织领导能力。在四川眉山市新型城镇化研究工作中,他阅读大量当地资料和开展多次实际调研,为当地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献计献策;在沧州市公交规划研究中,他驻扎在现场半个月,通过实地勘测,发放问卷等方式,调查市民公交需求和公交发展存在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提供选线设计,服务优化的规划方案,切实解决人们公交出行中的问题,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去,真正的践行知行校训。

公交规划项目调研

 

聚焦中西都市圈,提出发展建议

为了更好地学习发达国家都市圈交通发展经验,开阔眼界和提升科研能力,他于2018年11月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世界前十名校)进行为期一年的交流。

UCL外导合影

 

伦敦生活

 

UCL同学合影

 

留学期间,在外导Helena Titheridge教授的指导下,他对伦敦都市圈的交通管理优化和北京市都市圈城市结构特征展开研究。最终成果发表在交通运输领域顶级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论文选图

 

同时,他运用京津冀范围内的网约顺风车数据,揭示了北京都市圈多中心结构的规模和特征,为都市圈的土地利用和交通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成果最终发表在城市研究领域一区期刊《Cities》。通过大数据方法探明我国都市圈特征,他相信可以为我国都市圈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践方面,他多次参加英国大学交通学术会议并做海报展示,参与交通互联网企业与学校的校企交流会议,对伦敦地铁公司和公交公司进行实地调查。

英国学术会议

 

在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世界领先骄傲的同时,他也认识到我们在规划和运营管理水平上的不足。他认为英国交通行业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伦敦公交

 

热爱生活,热爱运动与远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科研,还有运动和远方。

除了是一位专注科研的理工博士,他还是一位喜欢运动,喜欢旅行的阳光青年。在喜欢的多项运动中,篮球是他的最爱,从本科时就参加班级篮球比赛,研究生阶段获得过校园三人篮球赛亚军,博士期间也主动组织班里同学参加运动。

轨道班足球队

 

学习之余,能够跟同学在西操篮球场大汗淋漓一场,然后再去家属区吃个冰镇西瓜是他能想到最惬意的事情之一。

3V3篮球比赛

 

他还经常利用假期穷游,从呼伦贝尔的草原到青藏高原的雪山,从南京城的斑驳琉璃到景德镇的瓷器片片,旅行带给他的不仅是眼界的开阔,心灵的陶冶,还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自豪。

西藏纳木错

 

延庆骑行

 

他认为,运动铸就健康体魄,旅行丰富人生阅历,热爱生活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内蒙草原

 

TA

一时的落后不可怕,学术的高山也并非高不可攀,脚踏实地全力登高,定能手可摘星辰。

读博是个持久战,一时的落后并不可怕,与其仰望高山而驻足不前,不如脚踏实地而全力登高。读博之前,要想清楚,自己想通过读博获得什么,或者说你想要的是不是读博过程能够给你的,我想读博带给我的,最重要的是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的提升。

读博之后,要弄明白,自己的科研理念、科研追求、科研方向、科研体系,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交流,不负自己的青春韶华,不负师长亲友的期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