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ic/default/img/list_main.jpg)
杨汨
榜样是一种力量,彰显进步;榜样是一面旗帜,鼓舞斗志。平台将陆续推出2021年研究生“知行奖学金”获得者事迹,走进身边的榜样,汇聚前行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杨汨,聆听榜样的声音。
个人简介
杨汨
中共预备党员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博士阶段导师艾渤教授
硕士阶段导师姚冬萍副教授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17级博士,即将入职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
智能交通中的无线通信系统,目标是通过建立车辆、行人、基础设施等所有交通参与者之间高效可靠的无线通信链路使得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和绿色。
选择+坚持+运气→成绩
杨汨学长说,他身边不乏优秀的同学,当中最令他敬佩的不是“#篇论文”“#个竞赛奖”,而是“#年专业成绩第一”。因为论文可以慢慢靠时间积累,但好成绩需要出众的天赋以及长久的毅力,是实打实和几十甚至上百人竞争出来的。
很遗憾,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又普通的,杨汨学长说他似乎也并不具备这种“出众的天赋”。他大四时综合成绩中等偏上,受益于专项项目才得以保研;硕士期间也没有太多产出。大四去某单位实习,觉得自己成绩平平,能力有所欠缺,直接去工作于人于己都不受益,这时,他选择读博士,慢慢积累,提高自身实力。
然而,在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考博士时,却因为准备不充分,出师不利,数学没及格,所以并没有考上;第二年再战,终于通过“申请考核”方式才成功上岸。杨学长调侃道,他也是鲜有的,经历过两种申博渠道最终成功的稀有动物了,前几年经常有师弟师妹向他咨询各种申博流程问题。
虽然成功读博,但是他的读博之路也是十分坎坷,在博士第二年快结束时才有了第一篇期刊论文,他博士三年级申请国家奖学金并没有成功,原因是成果不够。然而,所有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杨汨学长总结道,他之后取得的成绩基本上都来源于这几年不断的积累——他大部分的成果都是2019年9月至今这不到两年时间取得的。
攻读博士期间,他共发表期刊论文5篇,申请发明专利1项(审查中),获得IEEE/CIC ICCC会议最佳论文奖1次;曾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并获得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和Top10团队;曾获得博士生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和北京交通大学五四奖章等奖励。
所获证书
读博之前重要的是选择:要不要读?去哪读?研究方向是什么?等真入学了之后更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到底。杨汨学长读博时一直尽量踏踏实实地工作,尽可能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努力积累相关知识和技巧。这些坚持和积累绝大部分并没有第一时间反映在量化的产出上,但是积累却让人有更大的底气去把握住偶然降临的机会。
希望能做个传播温暖和正能量的人
对于取得的成果,他认为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优秀的导师和团队,并为他提供了很好的工作条件以及大量的机会。同时,他也凭借努力和运气把握住了一些,因此才能够从两年前的小透明成长为今天的能出现在这篇推送里的“榜样”。
他一直秉承一个观点:“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把成绩都归功于自己的努力,要多想想获得了多少外界的帮助;而失败的时候,不要把失败都归咎于外部因素,要多想想自己还有哪些做的不好”。他目前取得的成绩,既源于自己的努力和积累,更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家人的支持、同门的帮助和学校的培养。
因为遇到了好老师,所以立志也尽力去做个好老师;因为得到了身边很多朋友的帮助,所以也会努力去做他人眼中乐于助人的朋友;因为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所以会去尽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一个事业有成的人也许需要天赋和奇遇,但是成为一个好人一定不需要,只要努力去做就好。
希望我们都能和杨学长一样,成为一个传播温暖和正能量的中继节点,让世间美好能够节节相扣。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
杨汨学长十分感谢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使得我们能够在温暖明亮的教室和实验室内接受教育;感谢无数不曾知晓姓名的人们,用他们或热血或平凡的奋斗共同铸就了现在安定的生活。
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赋予了我们意气风发策马扬鞭的舞台,更赋予了我们接续奋斗继往开来的重担。
丈夫不报国,终为愚贱人,杨汨志在以感性的拳拳之心探索理性的认知边界,以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行动继振兴中华之业。
TA说
老实说这两年过得比较顺,但是也做好了面临困难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当然能一直顺利下去更好)。每个人生活的起伏阶段是不同的,有的人巅峰在高考,有的人巅峰在考研,但相信我们的巅峰还远未到来。
不管怎样,绝大部分人早晚有一天都会归于普通,而我们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普通。做一个于国家社会家庭有用的好人,并从普通的人生中找到生活的乐趣就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