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育(德育):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记2011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马强

 

“辅导员是我人生第一份职业,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成长,一起成为优秀的‘土建人’”——这是1998年马强初入北京交通大学土建学院时与学生交流的开场白。14年来,他默默履行着自己的诺言,从一名辅导员新兵成长为土建学院全面主持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并因出色的成绩先后两次获得“北京高校优秀辅导员”,一次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殊荣,2011年成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朝夕相伴、心与心的交流让他赢得了学生这样的评价“有小马哥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一个亲切的呢称、一份沉甸甸信任,是多年来他在辅导员工作中坚持投入热情和精力的丰厚回报。

命运因你而改变

 2008年9月,一张“急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证明书让来自西部农村的大一新生廖佳一家陷入了无限痛苦之中。医院诊断:这种疾病必须马上治疗,否则就丧失了宝贵的治疗机会。廖佳的父亲是一名普通中学教师,全家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支付几十万元高昂的治疗费。而廖佳入学不到一个月尚不能享受公费医疗,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当时担任该年级辅导员的马强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廖佳的病情和家庭情况。他来到医院,向六神无主的家人保证:“只要孩子来到我们交大,我们就不会放弃每一个孩子。孩子绝不会因为费用的问题,丧失治疗时机!”。时间就是生命,必须用最短时间筹集到足够的治疗费用。马强一回到学校,立即组织开展“伸出你的手,为生命撑起一片蓝天”捐助活动。他连夜带领学生制作展板、安排募捐场所、通过网络发布募捐消息……在马强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只用短短两天时间,就为廖佳捐款近10万元。

 当看到满眼血丝的马强赶到医院送来治疗费时。廖佳的父亲这个不善表达的西北汉子,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事后,他给马强的感谢信写道:“你们的善举让我们一家人感受到了真情和温暖,孩子生病固然是不幸的,但能得到这么多人的关爱与支持,他又是幸运的,他获得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正是这笔及时的“救命钱”,廖佳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治疗。身体完全康复的他顺利回到学校完成了学业。

 土建学院有2,800多名本科生,马强已经记不清帮助过多少像廖佳一样的学生,数不清的夜晚,他都是在医院陪护学生度过的;手机24小时开机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为的是让学生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自己。

2006年,在马强的倡议下,土建学院成立了“自强社”。“自强社”后来发展成为该院困难学生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平台。他推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的优秀学生与其他同学分享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励大家自信乐观,还为学生们安排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交流与协作。

 如今“自强社”已经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看着那些曾经自卑胆怯的学生成为一群乐观向上的年轻人,马强感到由衷的高兴:“解决经济困难只是帮助他们解决了一时的困难,让他们走出自卑的情绪,才是对他们一辈子的帮助!”

 针对部分学生在大学期间缺乏自我管理能力,无法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等问题,为打开学生心扉,马强经常走进他们的生活,融入到他们中去,和学生交流畅谈,聊聊校园趣闻,倾听他们心中的声音,目的是从日常的接触中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独特之处,并根据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培养和引导,疏通他们心理方面的压力和焦虑,让他们找到自信,享受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

 在马强心中,辅导员只有认认真真投入,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成为学生真正的朋友。14年来,马强不知疲倦地为学生们服务,细致入微的关怀使他成为心理障碍学生最信任的老师;他是冲在抗击非典最前线的辅导员;他是那个为了给一名面部有严重疤痕的学生找理想工作,短短3天时间先后跑遍3个城市的辅导员;他是那个持续和学生谈心,直到看到学生的眼神中有了希望之光才放心的辅导员。或许正是因此,一位曾接受过他帮助的学生悄悄给马强发过这样一则短信: “老师,我们的命运因你而改变……”

 做一个为别人鼓掌的人

 “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是国家寄予高校辅导员的期望,更是高校辅导员严格要求自已的标尺。在担任辅导员期间,马强注重学生的成才教育,他承诺“要努力让优秀成为每一名学生的习惯”。从迎接新生的第一天起,他就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他希望学生们从进入校门第一天起就树立起崇高的目标,在言行举止间秉承学院“拼搏进取、追求卓越、团结奉献、埋头实干”的优良传统,具有“土建人”应有的风采和气度。

 学生中与辅导员接触最多的是学生干部。在很多人眼里,学生干部优秀自律,是最让老师“省心”的学生。然而,马强发现,如果缺乏系统培养,学生干部也容易产生浮躁的工作作风。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土建学院学生干部培养“三步曲”:第一步,入学伊始的新生干部培训班、团校及团支部书记基本功大赛,提高学生干部整体素质;第二步, “社团之声”学生干部交流活动月和班长、团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会,拓宽视野、增进交流、促进学习;第三步,学生组织、社团的主席团岗位及部长级干部岗位竞聘,选拔和锻炼主要学生干部。正是有了这“三步曲”,土建学院每年都会有2名以上学生担任学校主要学生组织和社团的负责人。能力素质高和奉献精神、团队意识强已经成为土建学院学生干部的真实写照。

 “什么样的辅导员带出什么样的学生。”令马强自己都没想到的是,这些年他培养的学生干部,在就业时有不少选择了和他一样的职业——高校辅导员。近5年来,七建学院所培养的学生干部中有12名留校担任辅导员工作、11名去西部支教、19名博士生到基层挂职锻炼,这些数字在学校13个学院中名列前茅。如今学校一半以上的学院都有来自土建学院的辅导员,他们骄傲地说:“我们要像马强一样,让优秀成为更多学生的习惯。”

 现任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的王浩业曾是马强担任辅导员后的第一批本科生中的一员,马强严谨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努力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尽善尽美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了王浩业。他是这样评价马强的“在学生眼里,他是比我们大不了多少的兄长,也是细心体贴的朋友,更是严谨务实的导师。感谢马老师!”

 寒来暑往,“让优秀成为每一名学生的习惯”这个理念在土建学院学子心中生根发芽,并内化成了学院的精神。马强所带的学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个人和集体:如全国优秀大学生获得者1名、“2010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提名奖获得者1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1名,有1名学生是奥运会开幕式引导员,他曾连续3次成为“北京交通大学十大党员标兵”评选中唯一的学生党员标兵。在每年军训评比中,土建学院的新生,连续几年都夺得了综合第一的好成绩。近5年,他所带的班级中涌现出2个“周恩来班” ;(每年全校评选出最优秀的一个班级被授予“周恩来班”)、5个“北京市先进班集体”,学院连续7年获得就业工作先进称号。马强本人也被学生评为“我最敬爱的老师”。

 最近马强的飞信签名档换成了“鼓掌的人”,或许正如那首诗中所写:“做一个为别人鼓掌的人,相信这个世界不缺乏英雄,只是缺乏像我这样,像我们这样,在台下默默鼓掌的人。”高校辅导员就是这样一个默默耕耘,为学生挡风遮雨助他们成才的平凡岗位。14年来,马强先后担任过5届学生辅导员,辅导学生4,300人。他说.“与学生在一起的日日夜夜,是一次次心灵涤荡的过程,和他们共同成长,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作者:袁芳 北京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