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报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5-03-31 阅读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开展202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申报工作,具体内容通知如下:

一、     总体原则

1.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2.研究生院负责学校年度项目的整体规划与管理,学院牵头负责学院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研究项目的规划与立项申报组织。

3.所有申报项目均需要经过专家评审,并依据专家意见确定是否立项及支持金额。

二、     基本要求

1.申报的项目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贯彻落实“四个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聚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成果可考量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较好的推广价值,为教育强国建设输送拔尖创新人才。

2.项目负责人应为我校在岗教师或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师德师风,有较丰富的教学实践、研究或管理经验,并承担研究生教学、指导工作或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重点项目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博士学位;能够切实承担组织项目的实施。

3.作为负责人承担和申报的各类项目的总数不超过3项,因职务行为承担的教育教学管理类项目不计入总数。

4.两年内有中期检查或结题验收结果为“不合格”的项目,项目负责人无申报资格。

三、     项目类型与具体要求

1.研究生思政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面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定向申报,旨在打造思政“精品课”。深度挖掘思政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精神,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素材,确保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与引领性。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定向学院评审推荐相结合

项目名称格式:自选

建设周期:

1)研究生思想政治公共课程建设项目:2年

2)思政类专业课程建设项目:2年

要求结题成果:1)研究生思想政治公共课程建设项目:要求以课程组为单位申报,组长为项目负责人。重在对现有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适应性革新,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要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教改成果并能够在本门课程所有任课教师中推广应用;原则上至少发表1篇教研论文。2)思政类专业课程建设项目:重在加强课程质量建设,需有课程建设前后质量提升证明,需要承诺结题时至少提交5个代表性教案并发表1篇教研论文。

2.“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融合专业与思政,形成示范经验。鼓励我校优势特色学科、具有学科交叉性质、前沿性研究导向以及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积极申报,旨在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每个学院限报3项)

项目名称格式:《XXXXXX》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2年

要求结题成果:至少提交5个教学案例与1篇教研论文。

3.人工智能赋能(AI+)类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关于“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此类项目建设。申报范围涵盖全校各专业,鼓励将AI技术深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等,突出AI技术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涵盖以下3个类别。1)AI通识类课程。面向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知识和概念并探讨其实际应用的课程,旨在为各专业研究生搭建AI技术与专业研究深度融合的桥梁,助力其在专业研究中实现创新突破。2)AI赋能专业课程建设。申报课程应充分开发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但不限于教师备课、学生预习、课中辅助教学、课后答疑、作业批改、拓展学习等教学环节,进一步增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质量。3)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院委托定点学院,该项目的申报工作旨在发掘一批在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方面具有引领性、创新性,且具有显著推动作用的研究项目。

申报方式:

1)AI通识类:教师自由申报与定向学院推荐相结合

2)AI赋能专业课程建设: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每个学院限报2项)

3)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生院定向委托

项目名称格式:

1)AI通识类:《XXXXXX》AI通识类课程建设项目

2)AI赋能专业课程建设:AI赋能《XXXXXX》课程建设项目

3)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自选

建设周期:课程建设2年/研究项目1年

要求结题成果:

1)AI通识类:提交完整的课程大纲,大纲需界定课程目标、涵盖AI基础概念与知识范围、实际应用案例等内容;整理并提交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支撑材料,涵盖AI理论知识、算法推导以及大量贴合各专业实际应用等内容。要突出助力学生实现专业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推动其在专业领域的学术进步等建设成效。

2)AI赋能专业课程建设:完成一套完整的AI+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大纲需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融入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且充分体现AI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整理并提交课程建设过程中的相关支撑材料,包括教学设计文档、教学资源素材、学生学习成果案例、教学评价数据等。并形成可分享的课程建设示范案例。

3)人工智能赋能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形成一份高质量的项目研究报告,报告应深入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与问题,紧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发展策略,为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提供决策参考与实践指导。或开发一套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人工智能教育平台或工具,在研究生教育教学中进行有效应用与推广。

4.项目驱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项目驱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多维度举措实现教学革新。涵盖以下三个类别。1)“项目驱动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以精心设计的任务为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促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教学成效;2)“融合行业前沿/社会实际案例”:巧妙将案例融入课堂教学环节,通过深入剖析、讨论与实践,打破课堂与现实的壁垒;3)“依托科研实践类项目”全面锻炼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优先支持在以往教学过程中体现过相关内容的课程。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每个学院限报3项)

项目名称格式:项目驱动《XXXXXX》课程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2

要求结题成果:结题时提交与所选类别相匹配的3个案例以及一篇教改论文;重点项目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同时提交案例使用证明以及学生反馈情况报告等内容。

5.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研究生2025年培养方案中5-6级学科专业核心课,优先资助新开课及近4年未资助的课程。紧密追踪学科前沿动态。拓展课程深度,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化讲解,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迈向专业前沿探索。鼓励紧贴实际应用、体现学科专业发展前沿课程申报,鼓励校企合作优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课程申报。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每个学院限报4项)

项目名称格式:《XXXXXX》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2年

要求结题成果:提交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课件,提交至少3个代表性教案与1篇教研论文;重点项目需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如为校企联合进行专业核心课建设,企业的实际参与比例不得少于1/3,且需要在申请书中明确校企各自承担的具体内容。

6.研究生在线课程/人工智能赋能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1)在线课程:优先建设开设三年及以上且受众面较广的研究生公共课、优势特色学科的专业核心课等主干课程。旨在通过在线课程建设,为更多研究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尤其鼓励由高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建课程团队,依据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与技术需求,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将企业生产流程、技术难题、工程案例等融入课程教学,使课程内容紧密贴合工程实践。2)AI+在线课程:申报课程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创新教学场景,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课程设计应注重通过课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尤其鼓励关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对于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推荐相结合(每个学院限报2项)

项目名称格式:《XXXXXX》(AI+)在线课程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2年

要求结题成果:课程成功上线。

7.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针对已开设3年及以上且受众面较广的研究生课程开展教材建设工作。旨在整合学科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学校特色与行业影响力的高质量研究生教材体系,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鼓励学校重点建设的“智慧交通优势特色学科领域”以及“交通特色交叉学科”相关教材申报。

优先资助有初稿且与出版社达成合作意向的教材。

申报方式:教师自由申报与学院统筹规划相结合

项目名称格式:《XXXXXX》教材建设项目

建设周期:2年

要求结题成果:教材出版。

8.研究生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研究项目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重点支持结合2025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开展的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体系构建与研究、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等领域。

申报方式:学院申报(每个学院限报1项)

项目名称:自选

建设周期:1年

要求结题成果:围绕选定的主题,提交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全面阐述项目研究的背景、目的、方法、过程及主要结论。或基于研究成果,形成一套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文档,政策建议应紧密结合学校研究生教育实际情况,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关键问题,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与实施步骤,旨在为学校或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9.研究生教学督导专项研究课题

申报范围与建设重点:面向定点学院,围绕研究生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工作机制研究与督导结果反馈等主题开展。

申报方式:研究生院委托

建设周期:1年

要求结题成果:围绕选定的主题,提交一份详细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围绕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相关主题,要求具有研究深度和应用价值,形成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的成果或经验。

四、     申报程序

1.统一申报项目。根据学校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和2025年年度重点工作,学院负责组织本学院各类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申报采取学院统筹规划与教师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系统填报的方式(具体操作见附件1)。

2.定向委托项目。全校研究生教育和课程建设共性问题研究项目以及引领示范项目,由研究生院采取委托立项的方式组织。

3.研究生院组织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可行性进行论证。

4.根据专家评审意见、项目性质以及项目建设内容,确定立项金额。其中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项目经费为5-10万;“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为2-3万;其他类型重点支持项目建设经费为3-6万,一般支持项目建设经费为1-3万。

五、     时间安排

1.项目负责人系统填报:2025年4月1日-4月13日,并将申报书上传系统。

2.学院系统审批:学院于2025年4月18日前在系统中完成审批推荐(具体操作见附件2)。

3.研究生院于4月下旬前组织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并完成立项工作。

 

联系人:刘畅 51688133  liu.chang@bjtu.edu.cn

研究生院   

2025年3月31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