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名师讲坛活动信息查看
    最 新 活 动:   ( 共 1377 条活动信息 )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孙敬鑫
  主  题: 疫情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影响
  时  间: 2020-03-27 19:00
  地  点: 腾讯会议线上
[主讲人简介]
孙敬鑫,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副研究员。主编《新丝路 新梦想》《新丝路 新进展》《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等6部多语种图书。在《求是》、《红旗文稿》以及《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80多篇。撰写的调研报告曾多次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入选讲好中国故事专家队伍(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9年)。
[内容简介]
去年年底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快速蔓延,成为一次严重的国际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是这次抗疫的主战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审时度势、综合研判,经过艰苦努力,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发生积极向好变化,也为国际疫情防控争取了机会窗口,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国的政府运作效率、社会治理能力、卫生保障水平、经济抗压能力、国际沟通能力……诸多因素被置于聚光灯下,再塑着世界对新时代中国的认知。整体来看,当前的国际舆论中,为中国抗“疫”鼓与呼、肯定中国抗“疫”努力和能力的“正能量”有之;借机抹黑中国、煽动与中国“脱钩”的“负能量”亦有之。如何在有效抗疫、开展国际合作的同时,塑造和传播好全面客观的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抗疫的故事,是当前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陈平
  主  题: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美舆论交锋
  时  间: 2020-03-26 13:30
  地  点: 腾讯会议线上
[主讲人简介]
陈平,英语语言文学学士(1989年)、国际关系硕士(1998年)。现为《环球时报》英文版常务副主编,新闻专业高级编辑。曾任《中国日报》记者、编辑、主任编辑(1992年-2002年),2003年初起供职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从事新闻宣传和媒体服务工作直至奥运会结束。2008年10月加入《环球时报》,参与创办《环球时报》英文版。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业界导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翻译硕士专业校外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国际关系方面的学术兴趣主要涉及中国的周边安全、中美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关系、东北亚和平机制等。已发表译著《魅力攻势:看中国的软实力如何改变世界》(2014年,中央编译出版社)、《法国对美国的背叛》(201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2020年1月开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首先在武汉集中爆发,引发疫情,到3月中演变成全球流行病。在本该全球各国携手抗疫防疫的关键时刻,美国频频向中国发起舆论攻击,从变相驱赶中国驻美记者到质疑中国为遏制疫情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最后发展到借病毒名称污名化中国。本次讲座拟通过梳理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要事件来分析这次中美舆论交锋的起因、变化、特点及未来走势,重点分析这个过程中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转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邱冬
  主  题: 超细晶高强度钛合金的增材制造
  时  间: 2020-01-09 10:00
  地  点: 机械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2005年在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先后以UQ Postdoc Fellow和 Australian Research Fellow的身份从事镁合金、铝合金、锌合金以及铁素体/奥氏体钢等多种工程合金凝固过程中高效晶粒细化剂的开发。2015年被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聘为校长特聘高级研究员,开始介入金属3D打印(增材制造)领域,现在主要从事适合增材制造特点的新型工程合金的设计与开发,以及对3D打印过程中微观组织的调控与优化。截止到2019年12月,邱冬博士以主要参与人的身份共获得4次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ARC Discovery Project)和1次应用创新基金(ARC Linkage Project)的资助,发表了80篇经同行评议的期刊论文,其中包括1篇以共同一作身份发表在Nature正刊,以及16篇论文发表在物理冶金领域知名期刊Acta Materialia上,在Scopus搜索引擎上论文被引用总数达1900余次,H因子为25。现担任物理冶金学报(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 A)审稿委员会委员(key reader),澳大利亚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2017年被吉林大学聘为“唐敖庆”讲座教授。
[内容简介]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AM) titanium alloys have been used in numerous applications, in particular in the biomedical and aerospace industries due to the greater material efficiency and enhanced design flexibility. However, for many conventional titanium alloys, the AM process usually results in a microstructure comprised of coarse columnar grains, which often leads to undesirable anisotropic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contrast to other common engineering alloys, such as aluminium, there is no commercial grain refiner, containing potent inoculants that can survive in liquid titanium, able to control microstructure effectively. To address this challenge, we have developed a novel technique for AM by using Ti-Cu alloys with a high constitutional supercooling capacity that overrid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a high thermal gradient in the melt pool during AM.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刘凯
  主  题: 矩阵分析在机器学习中的应用
  时  间: 2019-12-31 10:10
  地  点: 需申请教室
[主讲人简介]
报告人简介: 刘凯博士2019年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大学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现为美国南卡州克莱姆森大学(Clemson University)计算机系助理教授,本科就读于北京交通大学。他的研究兴趣是设计机器学习中的算法并且提供理论保证,他已在CVPR/AAAI/NeurIPS/IJCAI等知名会议中发表十多篇文章。
[内容简介]
优化(optimization)是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中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很多问题比如聚类(clustering),字典学习(dictionary learning),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压缩传感(compressed sensing)都可以转化为优化问题,其中矩阵的分解及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PALM (Proximal Alternating Linearized Minimization)方法对于多参数优化(multivariable optimization)问题有很好的数学保证,并且与传统的梯度下降(gradient descent)方法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我们将会讨论PALM的具体应用和若干变种(variation),以及若干仍待解决(open)的问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谢智刚
  主  题: 复杂网络应用的两个关键性补充
  时  间: 2019-12-30 09:30
  地  点: 科技大厦七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谢智刚教授为香港城市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他曾任香港理工大学电子资讯系讲座教授,直至2019年10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复杂网络应用、电力电子和非线性系统。
[内容简介]
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实际应用中,得到的结果与实际系统中的观测结果往往存在差异和不一致。在这次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两个重要但是在使用复杂网络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时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在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对实际问题分析时便可以获得与现实系统相一致的结论。鼓励研究学生针对这些遗漏的因素重新检查他们的研究问题,或反向的 验证这两个因素的重要性。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詹天卓
  主  题: 面向物联网应用的硅纳米线微型热电发电机
  时  间: 2019-12-29 15:00
  地  点: 机械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詹天卓博士,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副研究员,曾先后于2005年、2008年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之后于2012年获日本九州大学分子与材料科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曾于2012年至2017年在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专攻微纳热传导与极高极低热导率材料开发工作。2017年后担任现在职位,从事纳米热电发电机,能量采集及芯片热管理的研究工作。
[内容简介]
近年来,微型热电发电机在高性能芯片热管理以及物联网社会中传感器无线供电等应用领域引起了极大关注。硅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且环保的半导体材料。得益于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技术的可集成性,可伸缩性和低成本等优点,多种硅基微型热电发电机已经被开发出来。本次报告将介绍一种与CMOS工艺技术兼容的平面型非悬空硅纳米线微型热电发电机。该热电发电机利用在垂直衬底热流附近形成的陡峭温度梯度来发电。因此不需要蚀刻掉衬底以形成悬空的硅纳米线结构,实现了低制造成本和高强度的硅纳米线。通过外部施加5度的温差,在采集模式下实现了12μW/ cm2的高热电功率密度。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黄庆
  主  题: 通过A位替换法制备新型MAX及MXene材料
  时  间: 2019-12-27 10:00
  地  点: 机械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黄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先进能源材料工程实验室主任。200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学士学位和材料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得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材料物理与化学博士学位。2005-2010年,分别在日本物质材料研究所和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开展博士后研究。2010年以中科院百人计划加盟宁波材料所。现主要从事核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包括三元层状陶瓷的制备与核电环境下物性与结构的表征,事故容错型核燃料包壳材料用新型复合材料的设计与评估,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二维无机材料及能源材料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引4700余次,申请专利86项(含78项发明专利),其中28项已获授权,著作2部(章),承担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现担任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常务理事、辐照效应分会理事,中核集团核燃料与材料研发中心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位,并组织主持过多个国际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本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 MAX相材料在核能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2, MAX相材料结构和组分控制; 3, MAX相衍生MXene材料的化学过程。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Bruno Clerckx
  主  题: Rate-Splitting and Robust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时  间: 2019-12-26 10:30
  地  点: 思源楼1101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Bruno Clerckx是无线通信和信号处理实验室的负责人,也是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系的通信和信号处理小组副组长。自2011年起,他一直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工作,先是在2011年至2015年担任讲师,然后在2015年至2017年担任高级讲师。2014年至2016年,他是韩国首尔高丽大学的副教授。他还在斯坦福大学、尤里康、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爱丁堡大学举办了各种长期或短期访问研究。他著有两本书、180篇同行评议的国际研究论文和150篇标准论文,发明了75项已发布或正在申请的专利。他是IEEE信号处理协会SPCOM技术委员会的当选成员。 他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IEEE TCOM的编辑,并在2014年至2018年担任IEEE TWC的编辑,目前是IEEE TSP的编辑。 他还是EURASIP Journal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IEEE ACCESS和IEEE JSAC(首席)客座编辑。 他是3GPP LTE-A中关于CoMP标准技术报告的编辑。
[内容简介]
本讲座致力于基于速率分离(RS)和鲁棒干扰管理(RIM)的通用且强大的传输框架的理论和应用。RS将消息分为公用部分和专用部分,以便解码部分干扰,并将其余部分视为噪声。 RS为将来的MIMO无线网络中的非正交传输,多址和干扰管理策略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强大的框架。 由于其多功能性,RS具有解决现代通信系统挑战的潜力,并且是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难题的金矿,其跨越了基本限制、优化、PHY和MAC层以及标准化。这次演讲将分享新的想法,以及有关超出5G网络的新兴RS和RIM的最新发展。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沈昌祥
  主  题: 用可信计算3.0筑牢 网络安全防线
  时  间: 2019-12-24 10:00
  地  点: 科学会堂
[主讲人简介]
沈昌祥,浙江奉化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从事计算机信息系统、密码工程、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系统软件安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奖十多项。1988年被授予“海军模范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曾当选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获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2年荣获国家第四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2016年获首届中国网络安全杰出人才奖。 目前担任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三网融合专家组成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保密战略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公安部特聘专家和“金盾工程”首席顾问。曾任首届教育部信息安全类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还担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导师或特聘教授。
[内容简介]
一、安全可信—科学的网络安全观 二、中国可信计算革命性创新 三、用可信计算3.0筑牢网络安全防线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莱茵哈特∙普诺威 Reinhart Poprawe
  主  题: 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工业应用及其发展前沿
  时  间: 2019-12-19 16:00
  地  点: 机械楼一层多功能厅
[主讲人简介]
莱茵哈特 ∙ 普诺威 教授(Professor Reinhart Poprawe),男,1954年生人。于1984年获德国达姆施塔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于1989年至1996年,出任德国蒂森(Thyssen)激光技术公司总经理,从1996年2月起,担任德国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所长、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激光技术所所长。2005年至2008年担任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副校长并主管学术研究、机构和青年科学。他是德国激光科学学会主席、美国激光学会主席、亚琛工业大学海外顾问&校长代表团主席、美国制造工程师协会会员、国际光学与光子学会(SPIE)会员、国际光子学与激光工程学会(IAPLE)会员、马克思 ∙ 普朗克研究所光电子会员,2014年获清华大学荣誉教授称号。莱茵哈特 ∙ 普诺威教授同时是多家公司及研究中心的董事会成员,其中包括南非国家激光中心董事会、德国EdgeWave公司董事会(董事长)、德国AKL公司董事会、美国激光学会董事会、欧洲技术平台光子学组织PHOTONICS21利益相关者委员会、德国高科技投资(HTGF)委员会、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科学院、联邦教育研究部“数字光子生产”主席、亚琛工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SFB 1120“精密熔化工程”主席、数字光子生产产业中心创始人兼主任等。莱茵哈特 ∙ 普诺威教授获得过多项荣誉及奖项,其中包括弗劳恩霍夫-贝塞尔研究奖、阿瑟 ∙ 肖洛奖、彼得 ∙ 贝克领导奖、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创新奖、连续五年亚琛工业大学工程系教学成果奖等。自1984年起,发表了600余篇出版物、200余次学术界/工业界的特邀报告、拥有近40项专利、10余本专著,自1996年起一直教授激光课程,并于2016年成立 “翻转课堂”–《激光应用》课程,拥有超150名博士生。
[内容简介]
现代制造业中的未来激光技术应用可以概括为‘数字光子产品’。利用计算机设计结构或产品,并使用二极管激光器、固体激光器进行增材制造或是利用高功率超快激光进行烧蚀催化出了众多的研究方向,但与此同时产业链的整合,以及满足‘工业4.0’生产需求的挑战也逐渐得到重视。从激光技术的角度看,主要活跃的研究领域是质量相关数据的在线测量、过程控制机理以及自动化的整合。当然,激光粉末床熔覆(LPBF)、激光金属沉积(LMD)、激光超快烧蚀(LUA)以及激光抛光(LP)等工艺本身也得到广泛的关注。经济方面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生产力,本报告中,新概念和性能结果将在此原则下提出。与此同时,也应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而表面粗糙度和变形则是其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为了应对这种挑战,公私合作(PPP)新模式的出现是一种成功。PPP合作模式的例子将会在本报告中给出,同时也将展示‘德国联邦教育&研究部与亚琛工业大学合作项目 DPP ’的现状。特别的,以路线图和分支领域协作形式的研究策略,成为了这一创新理念的重要因素。最终该项目促成了‘数字光子生产创新中心’,近20家企业将他们的研发工作设置在该创新中心的新大楼里,毗邻弗劳恩霍夫激光技术研究所、亚琛工业大学激光技术所,并与其进行紧密的研发合作。在基础科学方面,由15家亚琛工业大学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所提出的研究题目及研究技术路线,将在基于‘数字光子研究中心’的框架下进行论证和探讨,该研究中心将新建一座大楼,目前正在建造中并于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徐帆
  主  题: 综艺节目生产:流程与方法
  时  间: 2019-12-19 16:00
  地  点: 思源西楼605
[主讲人简介]
徐帆,博士,现任蓝色火焰副总裁;曾任灿星制作研发总监,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讲师。 主要节目:腾讯视频《你好!同道大叔》总制作人,腾讯视频《篮球大唱片》总制作人,腾讯视频《谢谢啦!崔大夫》总制作人,江苏卫视《小镇故事》主编,央视六套《国片大首映》总导演,央视一套《了不起的挑战》总策划,央视一套《出彩中国人》节目研发,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导演。 主要专书: 《锵锵和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国电视的想象力》(花城出版社2011) 《电视策划与写作十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内容简介]
结合当下综艺行业动态和一线节目经验,对节目生产的流程进行梳理,对节目生产的方法和价值观进行探讨,并就节目生产之外的基础素养准备进行介绍。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John Harrison
  主  题: 岩体及地下工程地层结构模型的发展与展望
  时  间: 2019-12-16 14:00
  地  点: 隧道中心206
[主讲人简介]
John Harrison,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1993年获得帝国理工学院工程岩体力学博士学位。2010年,他被任命为加拿大多伦多大学W.M. Keck主席,此前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高级讲师。他是许多期刊和会议论文的作者,与John Hudson合著了著名的教科书《工程岩石力学:原理导论》。约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石工程设计领域,最近他对裂隙岩体工程极限状态设计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2011年到2018年,他在CEN的主持下,担任泛欧岩石力学和岩石工程专家组的召集人,负责修订Eurocode 7,目前担任ISRM Eurocode 7演变委员会的主席。
[内容简介]
地层结构模型可以被认为是由地质体和岩土结构模型组成。一般是地质学家通常更关注地质体状况,而工程设计师们则致力于后者的研究。许多国家目前正在发展和采用所谓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来进行岩土结构设计,但这对岩土模型提出了非常特殊的要求,任何开发岩土模型的人均需要了解这一点。 本次报告将探讨岩石工程中的极限状态设计对岩土模型及岩土工程设计发展的意义。这将引起不确定性量化是如何在地质和岩石力学中实现的研究,以及当前方法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将简要地研究一些新的不确定性量化方法,以及未来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地层模型时可能导致的问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孙文廷
  主  题: 等离子体助燃:动力学研究
  时  间: 2019-12-13 14:00
  地  点: 机械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孙文廷,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学院副教授。2005年和2007年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机械与航空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燃烧动力学,模型简化,等离子体助燃和激光诊断技术。曾获国际燃烧协会Bernard Lewis奖,第33届国际燃烧大会杰出论文奖,2016年空军科学研究办公室杰出青年研究者奖。
[内容简介]
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燃烧和点火控制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等离子体对点火和燃烧过程的影响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从台式基本燃烧器到实际的内燃机。这种增强与等离子体化学,特别是低温自由基的产生和随后的燃料氧化密切相关。在这次演讲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等离子体诱导的低温燃料氧化对火焰动力学的影响。这种低温燃料氧化既包括燃料与自由基之间的经典反应,也包括臭氧与不饱和烃之间的臭氧分解反应。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Gerhard Wäscher
  主  题: 运筹学与最优化方向的学术研究
  时  间: 2019-12-12 14:00
  地  点: 机械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Gerhard Wäscher教授1981年博士毕业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执教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海德堡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哈雷-威登堡马丁路德大学,现为德国马德格堡大学主任教授。他曾在80年代在中国同济大学短期访问,近四年来他在教育部海外名师项目的支持下每年访问我校两个月,为工业工程专业讲授运筹学和高级运筹学课程。Gerhard Wäscher教授半生来的研究阅历深厚丰富、成果卓著,他擅长联络学者和组织学术活动,曾任多个欧洲重要学术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包括两任德国运筹学学会会长和一任德国运筹学联合会会长,他有关切割与布局方向的分类学研究被当作标准广为引用。
[内容简介]
(1) 国际运筹学与最优化方向的历史与现状;(2)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动力;(3)研究方向的选择;(4)研究方法和过程;(5)研究论文的撰写;(6)期刊的选择、投稿与发表。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段俐
  主  题: 艰难的上天之路—— 漫谈天宫二号(TG-2)液桥空间实验项目的研究历程
  时  间: 2019-12-05 15:00
  地  点: 土建楼东403
[主讲人简介]
段俐,女,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流体热质输运和界面行为。研究领域涉及流体力学、材料和生物的物理过程、现代光学诊断技术和空间科学实验技术等多个学科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近二十年主要从事热毛细对流振荡及转捩问题研究,开展了大量的地基实验,探索了流动的失稳机理。在此基础上,作为主任设计师或副主任设计师,先后完成了三项空间实验任务。发表SCI、EI论文百余篇,批准发明专利3项,培养硕士博士生十余人,同时承担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力学实验原理与技术》和《微重力科学实验及载荷设计》的研究生课程。
[内容简介]
随着载人航天技术的深入发展,空间科学研究已经进入空间站时代。越来越多的空间科学研究项目将逐渐启动,越来越多的科研单位将参与到空间科学研究中,如何做好空间实验是空间科学研究者特别关心的问题。本次讲座以天宫二号液桥项目的研究历程为基础,介绍空间项目的立项过程、载荷研制、地面实验、空间实验、结果分析、以及管理过程等,讲述空间科学研究者艰难的上天之路。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于海生
  主  题: 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时  间: 2019-12-05 14:00
  地  点: 第九教学楼东102
[主讲人简介]
主要从事汽车动力系统复杂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及其控制系统开发,在混合动力领域有14年的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并联系统和混联系统控制策略的开发经验。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名校博士后基金项目《混联式混合动力轿车Start-Stop瞬态响应的联合仿真技术研究》,参加国家“863”《新型电容混合动力轿车整车产品开发》的开发工作,参加了“863”《混合动力车用电子等平衡动力系统研究》进行了双转子电机实现无级变速控制控制策略研究,参加国家“863”《吉利深度混合动力轿车产业化开发》,以该课题为依托主要进行了四轴动力分流深度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策略的研究工作。 近年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20篇。
[内容简介]
本次报告的主题为:混合动力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主要的报告内容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和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复杂机电耦合装置设计及其控制系统以及汽车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思路。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李国庆
  主  题: 创新实践与创新思维
  时  间: 2019-12-05 11:30
  地  点: 土建东楼403
[主讲人简介]
著名地铁暖通空调设计专家,主持参与北京、广州、南京、德黑兰等国内外多个主要城市30多项地铁工程以及国家801、519两项重要保密工程建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优秀勘察设计银奖1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省部级奖20余项。拥有国内外首创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在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降低能耗和减小车站规模方面贡献极为突出。 主编、参编《地铁设计规范》、《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5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在专业领域出版了具有重要技术影响的学术专著《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新技术及应用》,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与技术基础;在国内外重点和核心期刊发表有影响力的论文20余篇,多篇被EI、SCI检索。 在本专业提出多项独创性新理论和新技术,解决了多个重大工程建设技术难题,指导企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地铁环控系列产品,将创新技术落实到产品生产并实现产业化,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技术取得国际领先地位和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发展及设备国产化作出了杰出贡献。 作为在全国领先的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的主要负责人,近些年积极开拓研究领域,在城市轨道交通走出去、设计施工新技术、建筑环境、节能减排、安全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
[内容简介]
以城市轨道交通通风空调系统创新研究与探索中的大量技术突破为案例,具体阐述创新的意义、来源,创新的规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并探讨创新在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胡誌麟
  主  题: Smart Home with Soft-Intelligence & IoT Technology
  时  间: 2019-12-04 15:50
  地  点: 待申请
[主讲人简介]
胡誌麟Biography: Chih-Lin Hu received the B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in 1997, the MS degree in computer science from the National Chung-Hsing University in 1999, and the PhD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 2003. He was a researcher at BenQ and Qisda Advanced Technology Centers, Taipei City, Taiwan, from 2003 to 2007. Since 2008, he join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Taoyuan, Taiwan, where he w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from 2008 to July 2012 and has been an associate professor since August 2012.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bile and pervasive computing, mobile data dissemination,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smart hom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technology, and broadcast information system. Dr. Hu is a senior member of the IEEE.
[内容简介]
Abstract: Smart home computing focuses on “home” and combines related peripheral industries to jointly promote smart home services, which include home care, security monitoring, smart appliances and home entertainment, and other integrated services to build a safe and secure, energy-saving and sustainable, health care and comfort home service. Ten years have passed. When we look back, till now, 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of “intelligence (or smart).” Philips, a consumer electronics company, believes that intelligence should include sensing, connected,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ease to interact. Smart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are still in the development stage; they are not all capable of these five characteristics. Today, in this talk, the speaker would like to present a topic, “Smart Home with Soft-Intelligence & IoT Technology,” with many scenarios that differ from the traditional usage which requires the tedious manual operations, thanks to the advance of software intelligence and IoT Technologies. From my personal point of view, I will propose four technical directions to build an "smart home," which I personally call "Enabling Technologies and Effects": home networking, context awareness, recognization, and user interface. To ease of understanding, the speaker will present a set of practical designs, developments, and technologies for enabling smart home services with various networked devices and sensor devices in home computing contexts as well as the resource and services on the clou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prospect of smart home services could provide better user experience, and also inspires new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in ubiquitous home network environments.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陈小伟
  主  题: (超)高速穿甲及碰撞的相关研究
  时  间: 2019-11-29 15:00
  地  点: 土建东403
[主讲人简介]
北京大学理学士(1989),香港科技大学理学硕士(199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理学博士(200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3),“万人计划”首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曾获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首批杰出专家(2012),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第12届邓稼先青年科技奖(2010)和第8届于敏数理科学奖(2010),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2012),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014)。 1989.12-2017.01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工作,历任科研室副主任和所科技委副主任。2017.01入职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目前研究方向:穿甲与侵彻、超高速碰撞及碎片云、毁伤评估等。 长期从事复杂结构力学、结构冲击动力学、穿甲动力学和常规武器战斗部设计的研究,在穿甲/侵彻力学领域已开展了有国际影响的独创性系统研究,工作涵盖深侵彻、金属靶穿甲、弹体响应与失效破坏和战斗部结构分析等,其成果已在国内外同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已取得9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其中二等奖5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70篇),国内外大会报告和院校邀请报告60余次。
[内容简介]
介绍课题组最近在超高速穿甲/侵彻及碰撞方面的若干工作,包括金属玻璃(BMG)复合材料长杆弹的自锐穿甲效应、长杆弹侵彻理论近似解、陶瓷靶正斜撞击的界面击溃、超高速碰撞的可压缩性和碎片云分析等问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Derrick Wing Kwan Ng
  主  题: Key Technologies for 5G Wireless Systems
  时  间: 2019-11-29 09:00
  地  点: 机械楼D202
[主讲人简介]
Derrick Wing Kwan Ng received the bachelor’s degree with first-class honours and the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degree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he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KUST) in 2006 and 2008, respectively.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 in 2012. He was a senior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FAU, Germany. He is now working as a Senior Lecturer and an ARC DECRA Research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Dr. Ng received the Best 7 Paper Awards including ICC 2016, Globecom 2012, WCNC 2012.   He has been serving as an editorial assistant to the Editor-In-Chief of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since Jan. 2012. In addition, he is listed as a 2018, 2019 Highly Cited Researcher by Clarivate Analytics. Derrick Wing Kwan Ng于2006年和2008年获得香港科技大学本科和硕士学位,于2012年获得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就职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发表了130多篇期刊和会议论文,引用超过5000次,H因子为35.获得Globecom最佳论文奖,担任IEEE TCOM\CL等编辑,并担任JSAC客座编辑等。
[内容简介]
The fifth-generation (5G) communication systems is a revolutionary design compared to existing communication systems. It is expected that 5G systems will provide new services and functionalities, such as internet-of-everything (IoE), cloud-based architectural applications, etc. These envisioned services pose challenging requirements for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such as superfast data rates, long network lifetime, ultralow latency (1 ms for a roundtrip latency), and ubiquitous communication services. Hence, various disruptive technologies, e.g. energy harvesting communication, wireless-powered communications,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ommunication, etc., have been proposed to potentially address the requirements. In this talk, we will discuss the challenges and recent research enabling 5G communication networks. Then, we will investigate the implications of UAV on the design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design for realizing secure UAV-based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