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名师讲坛活动信息查看
    最 新 活 动:   ( 共 1377 条活动信息 )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许溶烈
  主  题: 关于土木工程师成才之路的几点思考
  时  间: 2018-05-25 15:00
  地  点: 土建楼东403
[主讲人简介]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深基础工程协会顾问 中国建设机械协会理事长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前任理事长 住建部原总工、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许溶烈院士, 现为中国建设机械协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顾问,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兼职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教授。并曾受聘担任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会员,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委员和联合国工发组织亚太地区低造建材施工体系委员会国家协调员(曾任1983年至1984年主席)。现任《施工技术》编委会主任、《工程质量》编委会主任。曾经主持了我国核潜艇工厂工程,第一颗洲际导弹发射架的基础工程等许多重要的课题。
[内容简介]
本讲座介绍土木工程的发展前景,概括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针对当前行业发展情况,总结成为一名优秀的土木工程师必备的素质。 最后,结合自身经历,分享自己工作心得: 一是探讨土木工程师成才之路个人感悟。 二是如何尽力当好总工师。所见所知、所作、所为,谈谈一些感想和建议。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刘文章
  主  题: 航空模型与航空模型运动
  时  间: 2018-05-24 14:00
  地  点: 九教北307B
[主讲人简介]
1942.11生于天津。 航空模型高级教练,航空模型国际级裁判员。 曾任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副秘书长、航空模型委员会主任、国家体育总局航电模运动管理中心航空车辆模型部主任等职务。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从事遥控航模项目,80~90年代,曾担任国家航模队F3A遥控特技主教练,率中国队于1987年首次参加F3A世界航模锦标赛,取得团体第五名的好成绩。 自1995年开始多次担任F3A遥控特技航模世锦赛和亚太锦标赛评分裁判;多次担任全国锦标赛总裁判长、评分裁判;第6、7届全运会航空模型比赛总裁判长等。 2011开始连续四届担任“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总裁判长和2015年IARC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附加赛总裁判长。 曾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中国航空运动协会“航空模型运动最高荣誉奖”和国际航空联合会(FAI)授予的“Paul Tissandier荣誉证书”。
[内容简介]
讲座将介绍航空模型的定义、技术规格、分类、航空模型运动的特点、意义和作用以及中国航空运动协会实施的与航空模型有关的技术资质认证等情况。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曹新宇
  主  题: 国际同行审阅论文撰写方法
  时  间: 2018-05-23 14:00
  地  点: sy412
[主讲人简介]
曹新宇博士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深研院鹏城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土地利用和交通的互动关系,电信技术对交通行为的影响,和生活满意度。他发表SCI/SSCI论文70多篇,谷歌学术引用超过5600次, H指数30。 曹新宇担任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期刊主编,三个国际期刊编委。他曾担任六个国际期刊客座编辑,国际中国规划学会(IACP)主席。现在是美国交通运输学会(TRB)学术委员会委员,北美清华教授协会理事。 曹新宇在清华大学土木与水利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统计系硕士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博士学位。
[内容简介]
曹新宇教授将从编辑,审稿人,作者的角度总结国际同行审阅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该讲座将从题目,摘要,引言,文献综述,结论,行文逻辑和剽窃等方面提供一些贴士。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JOHN QUINN TROJANOWSKI
  主  题: Tau Strains Provide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Heterogeneity and Progression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Related Tauopathies
  时  间: 2018-05-19 10:15
  地  点: 科学会堂
[主讲人简介]
JOHN QUINN TROJANOWSKI博士,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院士(Member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老年研究所所长。 TROJANOWSKI博士的研究重点是关注和阐明与老龄化相关神经变性疾病有关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探索,特别是tau蛋白病变,突触核蛋白病和TDP-43蛋白病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分别发现tau,α-突触核蛋白和TDP-43作为AD,PD和ALS / FTD中的疾病蛋白,阐明这些蛋白在神经变性中的作用,推进AD和P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寻找病理AD tau和FTD药物开发的靶标。推出了EpoD的临床试验,EpoD是第一个用于Tau病变研究中率先开发的化合物。自2004年以来,在国际ADNI早期诊断中担任美国生物标志物核心的PI。在AD和PD的生物标志物领域开展了重要的“团队科研布署和规划”。自1974年以来,Trojanowski博士发表了1000多篇论文。由于研究的广泛影响, Trojanowski是排名前十位的最受高度引用的AD研究人员之一。
[内容简介]
神经纤维缠结和Aβ老年斑是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性痴呆)的标志性病变,但将这两种病理学联系在一起的发病机制仍然知之甚少。报告主要介绍人脑来源病理tau蛋白在野生型小鼠脑中传播并与转基因AD小鼠中的Aβ相互作用。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VIRGINIA MAN-YEE LEE
  主  题: Transmission of Misfolded Protein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A Common Mechanism of Disease Progression
  时  间: 2018-05-19 09:30
  地  点: 科学会堂
[主讲人简介]
VIRGINIA MAN-YEE LEE博士,美国科学院(医学研究所)院士(Member of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教授,神经变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Lee博士的研究重点一直是阐明与老龄化相关神经变性疾病的神经元功能障碍和死亡的机制。涉及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额颞叶变性(FT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病 (ALS), 包括tau蛋白病变,突触核蛋白病和TDP-43蛋白病变。主要研究成果包括发现Tau,α-突触核蛋白和TDP-43分别作为AD,PD和ALS / FTD疾病中的病理蛋白,阐明这些蛋白在神经变性中的作用,推进AD和P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寻找病理AD-tau和FTD药物开发的靶标。用细胞培养和小鼠模型研究, 发现神经系统中tau和α-突触核蛋白病理产物在细胞间的传播, 提高了对此类病疾的了解, 从而解释AD和PD中的疾病进展过程。自1970年以来Lee博士发表了800多篇论文。由于研究的广泛影响,Lee是1997年至2007年文献最高引用排列前十名的神经科学家。
[内容简介]
由疾病特异性蛋白质形成的富含折叠的淀粉样蛋白聚集体的沉积,被认为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神经元的功能障碍,这是临床上各种神经退变性疾病的共同病理学特征。报告主要介绍tau蛋白病和突触核蛋白病的非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以及在淀粉样蛋白“传播”假说和“构象”假说研究中的应用。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龚杰
  主  题: Aviation Time Minimization of UAV for Data Collection over Wireless Senor Networks
  时  间: 2018-04-28 15:00
  地  点: 机械楼D202
[主讲人简介]
龚杰博士为中山大学副研究员,在2008年获得兴化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13年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从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他访问了爱丁堡大学数字通信研究所,爱丁堡,英国,他的研究兴趣包括在蜂窝网络中的基站合作、能量收集、无线充电与移动边缘计算、UAV通信和绿色无线通信。龚博士于2013获得IEEE传播协会亚太理事会颁发的最佳论文奖。 Jie Gong (S’09–M’13) received the B.S. and Ph.D. degrees in electronic engineering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China, in 2008 and 2013, respectively. He is currently a Postdoctoral Scholar with the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From July 2012 to January 2013, he visited the Institute for Digital Communications,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Edinburgh, U.K.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base station cooperation in cellular networks, energy harvesting, Wireless Caching and Mobile Edge Computing, UAV Communications and gre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r. Gong co-received the Best Paper Award from the 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 Asia-Pacific Board in 2013.
[内容简介]
这次讲座,我们考虑的场景是UAV从在一条直线上的一些传感器上采集数据,无人机可以在与传感器通信时巡航或悬停。其目的是使无人机从起始点到目的地的总飞行时间最小化,同时允许每个传感器使用给定量的能量成功地上载一定量的数据。 In this talk, we consider a scenario where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collects data from a set of sensors on a straight line. The UAV can either cruise or hover while communicating with the sensors. The objective is to minimize the UAV’s total aviation time from a starting point to a destination while allowing each sensor to successfully upload a certain amount of data using a given amount of energy.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孟强
  主  题: 基于需求和问题的旅游公路建设对策
  时  间: 2018-04-27 19:00
  地  点: YF401
[主讲人简介]
孟强,教授级高工,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从事公路景观评价与设计、旅游公路、公路路域生态恢复及交通环境保护标准研究工作。曾获中国环境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学会第九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奖,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中国公路学会二、三等奖3项。主持完成行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3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专著4部,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80余项公路环保与景观设计项目。
[内容简介]
以某旅游公路建设的方案策划为例,通过发展背景和发展需求分析,结合出行需求新变化识别评价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Michael K. Ng
  主  题: Robust Tensor Completion
  时  间: 2018-04-20 15:30
  地  点: 九教北307B
[主讲人简介]
香港浸会大学数学系Chair Professor及主任、计算机科学系Chair Professor,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生物信息学、数据 挖掘、运筹学和科学计算。2017年,当选SIAM Fellow、荣获冯康科学计算奖。曾获得Householder奖提 名奖、香港大学杰出青年研究奖、香港浸会大学学术研 究校长奖等;是香港首位来自数学系的创新与科技基金 项目负责人(2003)和香港裘槎基金会高级学院署署 长(2008)。曾担任香港数学学会秘书长、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东亚分会秘书长、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委员会 成员、SIAM Journal on Scientific Computing副编辑、 第14届国际线性代数会议主题演讲嘉宾、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现担任香港浸会大学数学影像及视觉中心所 长、计算与理论研究研究所副所长、计算数学研究所执 行所长、中国运筹学会系统生物学研究组委员会成员、 香港科学研究院委员会成员等。现为多个国际知名杂志 的主编或编委。至今已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获美国发明专利1项。
[内容简介]
In this talk, we report some results in robust tensor completion. Both theoretical and numerical results are discussed.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姚仰平
  主  题: 土的基本特性及UH模型
  时  间: 2018-04-20 15:00
  地  点: 土木楼403
[主讲人简介]
姚仰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贴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现任北京市昌平区政协副主席,北航图书馆馆长、士嘉书院院长。 在教学方面,为本科生讲授《土力学》,获北京市精品课、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北航教学名师,两次被评为北航“十佳教师”。为研究生讲授《高等土力学》,获北航精品课。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 在科研方面,从事岩土材料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机场及道路工程等研究,曾多次在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澳大利亚Newcastle大学、法国Nantes中央理工大学等地做博士后或中长期访问教授。现为北航交通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责任教授,国家973计划“山区支线机场高填方变形和稳定控制关键基础问题研究”首席科学家。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1)等省部级奖项6次。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本构关系及强度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等4个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湿陷性黄土地基规范修编组成员等。同时还担任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土的基本特性技术委员会委员,《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Transportation Geotechnics》、《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学术期刊编委。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编著《土的本构关系》等书7本。
[内容简介]
主要介绍土的基本力学特性、剑桥模型和UH模型。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梁康之 Kyle KangzhiLiang
  主  题: 智慧生活
  时  间: 2018-04-20 14:00
  地  点: 逸夫505
[主讲人简介]
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郡运输局资深交通规划设计专家。1982年本科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运输系,1993年硕士毕业于马里兰大学土木工程系运输与交通专业。自1993年起,先后任职于美国华盛顿特区及马里兰州政府交通部,弗吉尼亚州政府交通部及和蒙哥马利郡政府交通部从事交通工程的规划,设计及审批,交通安全评估及交通管理监督工作,参与多项重大建设规划,设计审批和施工监督管理。在城市,城市间和乡村交通管理和安全方面积累大量实际工作经验。 ITE (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 会员,海外华人交通协会(COTA)会员,海峡两岸全美华商总会副会长,华人专业团体联合会理事,中国侨联海外委员。2004,2006 和2008年应国务院侨办之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活动。2009年应国务院侨办之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庆国庆观礼及各项庆祝活动。
[内容简介]
讲座将解读智慧生活下的城市智能化交通系统,介绍通过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并采集数据,实现信息互通、智慧管理,从而有效缓解改善城市交通问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李长栓
  主  题: 翻译是发现和再现事实真相的过程
  时  间: 2018-04-19 14:10
  地  点: SX610
[主讲人简介]
李长栓,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副院长(主持工作)。1993年入读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国译员训练部(现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现为北外高翻学院教授,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兼做口笔译实践。 李长栓教授的主要兴趣是口笔译教学和实践。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高人民法院等国内外机构提供过数百次会议口译服务。他通过了联合国笔译考试,曾在纽约、日内瓦、曼谷等联合国机构短期从事英汉笔译,并为联合国系统提供远程翻译服务。著作有《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译公司)、《非文学翻译》(外研社)、《理解与表达:汉英翻译案例讲评》(外文社,与施晓菁合著)、《理解与表达:英汉口译案例讲评》(外研社)、《联合国文件翻译教程》(中译公司,与陈达遵合著)、《汉英翻译译注评》(清华出版社)等。
[内容简介]
以翻译实例说明如何通过批判性思维发现和调查研究发现并解决翻译中的理解、表达、取舍问题。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孔亚平
  主  题: 旅游公路建设实践与思考
  时  间: 2018-04-17 19:00
  地  点: YF401
[主讲人简介]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路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交通运输部中青年领军人才,交通运输部绿色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咨询专家。主要从事绿色公路、旅游公路相关研究与工程实践。主持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多项,牵头起草了《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参与起草了《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4项,发表论文40多篇,参编专著5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多项成果纳入交通运输部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和相应技术规范。获得第六节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国公路学会“十佳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内容简介]
1. 国外旅游公路建设体系概况 2. 我国旅游公路体系构建 3. 贵州省旅游公路建设案例 4. 山西省旅游公路建设案例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刘彤
  主  题: 面向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大数据应用
  时  间: 2018-04-17 18:30
  地  点: 九教北307B
[主讲人简介]
刘彤,女,工学博士,研究员,北京市计算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软件工程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经信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关村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创业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曾获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等称号。长期从事大数据计算与分析、云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了北京市安全风险云服务平台、互联网+智能装备云服务平台等高可用、高并发的大数据与云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第一完成人)、北京科技政策与管理研究会研究成果奖、北京市科协系统优秀调研成果奖、中国竞争情报学会优秀论文奖等。
[内容简介]
介绍智慧城市、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相关背景和概念,介绍了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相关技术。介绍了安全生产监管、清洁能源远程监管、社区卫生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等城市治理领域的相关案例,并对未来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康绍莉
  主  题: 5G技术与应用
  时  间: 2018-04-17 16:00
  地  点: 九教北307B
[主讲人简介]
康绍莉,大唐电信无线移动创新中心技术专家。自2000年进入大唐电信,一直从事移动通信新技术研究,参与了3G/4G/5G技术与标准的研发。曾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曾主持完成多项重大专项课题和863课题。目前担任IMT-2020(5G)推进组国际合作组副组长,推进5G的全球合作;担任CCSA TC5WG6副组长,推进B5G和6G技术的研究。
[内容简介]
在介绍5G的研发背景、需求、频率、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分析5G标准和技术试验的最新进展,并对未来的5G应用及B5G/6G研究进行展望。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QIN Yixian(钦逸仙)
  主  题: 多孔介质和骨骼重建旳力生物学
  时  间: 2018-04-11 14:30
  地  点: 机械工程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Dr. Yi-Xian Qin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 and Associate Dean of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He is also a Professor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Orthopaedics. His research has been focused on musculoskeletal tissue regeneration and translation through physical regu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issue quality, as well as evaluating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issue remodeling. His laboratory is currently interested in the areas of mechanobiology of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mitigation of bone loss, and dynamic loading induced fluid flow in regulating bone remodeling and cellular activities. He also invented noninvasive ultrasound imaging and therapeutics for prevention of bone loss and fracture healing. He ha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peer-reviewed papers and 20+ books and book chapters in musculoskeletal research journals and books. He is Fellow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ine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AIMBE), and International Astronautics Academy (IAA). 钦逸仙,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石溪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机械工程,电子计算机工程和矫形学教授。现任肌骨生物力学实验室主任,同时担任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副院长。先后担任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会(AIMBE)会员,BMES 矫形外科康复工程学会年会主席,国际华人骨研学会(ICHTS)主席。在石溪大学主讲生物工程学导论、生物力学、计算生物力学及有限元方法等。钦教授发明了非侵入性超声成像和治疗方法来预防骨质流失和骨折愈合。已发表论文和参编论著共计100多篇,在组织工程和骨力学等相关领域拥有8项专利。
[内容简介]
he mechanical environment defin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lmost every tissue in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bone, where mechanical loading has been known to mediate skeletal adaptation. Osteopenia, a condition of diminished bone mass, becomes osteoporosis when mechanical demands exceed the ability of the skeletal structure to support them, such as microgravity during long-term space mission. While poor bone quantity and quality are principal factors in osteoporosis, consequences of the disease are exacerbated by a functional and age-related decrease in muscle strength and postural stability, markedly increasing the risk of falling and injury. The potentials of mechanotransductive intervention within a unique integrated solid-fluid phase tissue and materials to promote regeneration and remodeling are still not fully understood. The Maurice A. Biot theory has defined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in such biological tissues. Using theoretical, computational, cellular and animal models, my laboratory is focused on the areas of mechanobiology of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mitigation of bone loss, and dynamic loading induced fluid flow in regulating bone remodeling and cellular activities. We also invented noninvasive ultrasound imaging and therapeutics for prevention of bone loss and fracture healing. Recent works in image-guided cellular and tissue response and bone regeneration will be presented. 机械环境定义了人体中几乎所有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在骨骼中,机械负荷被认为可以调节骨骼的适应度。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的一种情况,常发病于机械需求超过骨骼结构的能力时,例如在长期的太空任务中的微重力。骨质疏松症的后果是肌肉强度和体位稳定性的降低,从而加重了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在一个独特的集成固液相组织和材料中促进再生和重建的机械转换潜力仍然存在研究的余地。Maurice A. Biot理论已经定义了这种生物组织中的机械行为。肌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骨组织再生的机械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减少骨丢失,借助动态负荷诱导的流体调节骨重塑和细胞活动。研究团队发明了非侵入性超声成像和治疗方法来预防骨质流失和骨折愈合,提出了借助图像引导细胞和组织反应进行骨再生。.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Chuanzeng Zhang
  主  题: Recent research activities on phononic crystals and acoustic metamaterials(声子晶体和声学超常材料的研究进展)
  时  间: 2018-04-03 10:00
  地  点: 土木工程楼520
[主讲人简介]
张传增教授1977年考入同济大学,1980年留学德国,1983年在德国Darmstadt大学获得Diploma,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1986-198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作博士后,1988-1993年先后在同济大学大学、美国西北大学、德国Darmstadt大学访问和工作,1993-1996在德国BGS做高级顾问工程师,1995-2004年在德国Zittau应用技术学院作教授,2004年至今在德国Siegen大学土木工程系做教授(C4)。2014年11月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2015年1月被授予斯洛伐克工业大学荣誉博士(Doctor Honoris Causa或简称Dr. h.c.),2015年9月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2016年6月当选为欧洲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院士(Academia Europaea)。此外,张传增教授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江西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张传增教授长期从事弹性波传播问题的边界元和无网格计算方法的研究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复合材料波传播、结构动力学、断裂动力学、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出版专著《On Wave Propagation in Elastic Solids with Cracks》(1988),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是英国WIT高级会员,担任WIT每年举办的Boundary Element Technique系列国际学术会议的学术委员会委员或会议主席
[内容简介]
本讲座将主要基于德国锡根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所的实际应用来介绍声子晶体和声/弹性超材料中的一系列波动问题,将讨论所涉及的研究问题的物理背景和潜在的工程应用。报告将重点介绍周期结构和超材料的以下几个方面:局域共振机理、失谐结构、声/弹性波聚焦、能量捕获和利用压电元件的声/弹性波的操控。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陈鲸
  主  题: 浅谈科技创新路上的一点体会
  时  间: 2018-04-02 14:40
  地  点: 科学会堂
[主讲人简介]
陈鲸,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我国空间监视技术领域主要开拓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频谱监测管理成套设备,解决了对监测管理的卫星发现、跟踪、定轨和连续监测管理难题;主持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空间监视系统,提出了多站多传感器混合组网的系统体系结构,综合运用无源探测、光电监测、信号检测、参数估计、轨道自动处理和目标综合识别等技术,解决了对空间目标现象及特征信息获取与处理和目标态势感知与编目管理的难题;联合主持设计研制完成的我国首套卫星遥感数据信号接收处理系统,为我国卫星遥感技术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十多年来,培养领域领军,拔尖人才,博士后,博士总计30多名;在国内相关领域作主题报告40多场;撰写发展战略专题报告10多篇;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各一次,所在团队2006年获全军首届创新团队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内容简介]
在陈院士的人生辞典里,为人、为事、为学问有着高度和谐统一。好奇心及锲而不舍的追求是他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原动力。陈院士将与大家分享他工作56年来的体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思想从哪里来? 2. 创新创业与梦想的关系 3. 我的创新路: 前20年专题技术打基础 后36年系统工程勒磨炼 4. 亲身实践得来的体会 5. 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6. 如何开辟新的技术领域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NIMA SHOKRI
  主  题: Complex dynamics of saline water evaporation from porous media (多孔介质中盐水蒸发的复杂动力学特性)
  时  间: 2018-03-29 14:30
  地  点: 机械工程楼八层大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Doctor Nima works in the area of soil water evaporation and salinization. The goal of his research is to sheds new insight on the physics of salt transport and precipitation in porous media and its complex dynamics. He was awarded as Recipient of Procter & Gamble Award for Porous Media Research in 2018, Recipient of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The Leverhulme Trust Senior Fellowship in 2017 and Soil Physics and Hydrology Early Career Award from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in 2015. (Nima博士的方向为土壤水分蒸发和盐渍化领域工作。他的研究的目标是对盐的运输和沉淀在多孔介质中的物理现象及其复杂动力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科学思路。他在2018年获得了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的研究成果,获得了英国皇家工程院(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 Leverhulme Trust Senior Fellowship,以及2015年美国土壤科学学会(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颁发的土壤物理学和水文早期职业奖。)
[内容简介]
Saline water evaporation from porous media with the associated salt precipitation patterns is frequently observed in a number of industrial, hyd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 For example, the excess accumulation of salt in soil is a global problem and is one of the most widespread soil degradation processes in the world which is of major concern in soil salinity, terrestrial ecosystem functioning, and water management. Accumulation of salt in soil adversely influences the plant growth, vegetation and crop production. This process is also relevant to durability of building materials, preservation of pavements and historical monuments, geological carbon storage, and intrusion of groundwater aquifers by saltwater. During saline water evaporation from porous media, the capillary induced liquid flow transports the solute towards the evaporation surface while diffusive transport tends to spread the salt homogeneously thorough the porous medium. As water evaporates, salt concentration in the pore space increases continually until it precipitates. Precipitation in such a system is mainly governed by the nature of salt,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a,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such as wind, temperature, humidity, radiation).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have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eries of experiments to delineate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porous media as well as salt concentration on the general dynamics of evaporation rate and NaCl precipitation at micro- and macro-scale.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eferential evaporation exclusively in fine pores at the surface of porous media results in discrete efflorescence. The thickness of salt crust as well as the precipitation patterns (crusty vs patchy efflorescence) formed above the evaporation surface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wettability of the grains and the size distribution and shape of the pores. Additionally, microscopic thermal imaging of the evaporating surface revealed the complex dynamics of the evolution of salt crust at the surface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evaporation behaviour.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presence of porous salt at the surface causes top-supplied creeping of the solution feeding the growth of subsequent precipitation. This causes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cold-spots at the surface of porous media brought about by crust formation and preferential water evaporation visualized by the thermal images. This study sheds new insight on the physics of salt transport and precipitation in porous media and its complex dynamics. (在许多工业、水文和环境应用中,经常观察到多孔介质中的盐水蒸发和相关的盐析出形式。例如,土壤中盐的过量积累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是世界上最广泛的土壤退化过程之一,这是土壤盐度、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水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土壤中盐分的积累会对植物生长、植被和作物产生不利影响。这一过程也与建筑材料的耐久性、人行道和历史遗迹的保存、地质碳储存以及海水含水层的侵入有关。在多孔介质的盐水蒸发过程中,毛细管诱导的液体流动将溶质输送到蒸发表面,而扩散运输则倾向于将盐均匀地扩散到多孔介质中。随着水的蒸发,在孔隙空间中的盐浓度不断增加,直到其析出。这种系统的降水量主要受盐的性质、多孔介质的运输特性和环境条件(如风、温度、湿度、辐射)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综合的实验,以描述多孔介质的传输特性以及盐浓度对微观和宏观尺度下蒸发速率和NaCl降水的一般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多孔介质表面的细孔隙中,选择性蒸发的结果是离散的。蒸发表面形成的盐层厚度和析出形式明显受颗粒的润湿性和孔隙大小分布和形状的影响。此外,蒸发表面的微观热成像揭示了盐壳表面演化的复杂动力学及其对蒸发行为的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表面多孔盐的存在导致了溶液的顶部供给的蠕动,从而促进了后续降水的增长。这导致了在多孔介质表面的冷点的出现和消失,形成了由热图像所显示的地壳形成和优先水蒸发。本研究对多孔介质中盐的运输和析出的物理规律及其复杂动力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想。)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何业军
  主  题: 基站天线原理、设计及应用
  时  间: 2018-03-28 10:00
  地  点: 北京交通大学思源楼1101会议室
[主讲人简介]
何业军,男,湖北人,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IET Fellow,深圳大学优秀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访问教授,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高级访问学者。广东省基站天线与电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市天线与电波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电子电气工程师学会高级会员(IEEE Senior Member, 2009),中国通信学会第三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企业科技特派员,中国通信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本科、硕士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原武汉工业大学)。曾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合作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国际知名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90余篇被SCI/EI检索。出版学术译著3部,合作出版辅导教材2部、编著1部。拥有授权专利近20项。曾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 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2017)。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厅、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项目评审专家;现任国际期刊IEEE Access以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副主编,国内期刊《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China Communications》及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IEEE J
[内容简介]
Firstly, the principle of base station antennas is introduced. Secondly, several kinds of dual-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s operating in various frequency bands are designed. For example, Elements are arranged such that high frequency elements are embedded in low frequency elements, thus reducing volume. A baffle is used to reflect the transmitted power density in the forward direction and also improve isolation between elements. Therefore, surrounding isolation baffles and rectangular baffles are appended around high-frequency elements and low-frequency elements, respectively. The measured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proposed antenna meets the stringent design requirements: voltage standing wave ratio (VSWR) is less than 1.3, the isolation is greater than 30 dB, and the pattern parameters also meet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standards. In addition, A novel dual-broadband dual-polarized base station antenna array with compact structure and low profile is designed for the existing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operating over 0.79-0.96 GHz and 1.71-2.17 GHz. 介绍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基站天线原理、方法、应用等。如,原件被布置成使得高频元件被嵌入在低频元件中,从而减少体积。挡板用于反映正向传输的功率密度,并改善元件之间的隔离。以及满足各种频段要求的双极化基站天线设计。

点击图片下载照片
  主讲人: 王建华
  主  题: 口译过程研究理论与方法
  时  间: 2018-03-26 16:00
  地  点: SX610
[主讲人简介]
王建华,男,1972年12月生,河南内乡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河南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毕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毕业获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3年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访问学者。2015年研习牛津大学暑期口语项目。2011年起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党支部书记。2017年8月任山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挂职)。兼任中国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生态翻译与认知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参加主持多项重要社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1):“语块教学策略对提高学生会议口译能力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重大科学基金项目(2015):“语块认知与译员焦虑缓解相关性研究”。国家广电总局“一带一路”文化外宣项目(2016):“《大国重器》”外译。在光明日报、《中国翻译》等重要报刊中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内容简介]
口译过程研究近来成为热点, 在口译源语信息的感知与理解阶段,感知记忆启动,源语信息经过抑制过滤之后,进入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器,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器在信息认知加工过程激活焦点信息,焦点信息指源语信息转换为目的语时的最关键信息,此时与焦点信息相关的长时记忆中的线索信息也处于激活状态,工作记忆的中央执行器在转换过程中把激活的源语信息经过语言分析系统通过对等或对应转换为目的语。口译双语加工转换过程中,译员的注意力分配是关键,译员的信息自动加工能力决定着注意力分配的水平,多任务并行加工过程由中央执行器对记忆信息进行分配加工和转换,信息加工不断进行重要性比较、层次性划分和归类逻辑分析,从而实现口译信息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