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鹏

 

 

科学不是冰冷枯燥的数据文字,每一篇论文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鲜活的人和事;研究不是宵衣旰食的踽踽独行,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承载着陪伴、教导、支持与鼓励;生活也不是流年似水、默默无闻,每一轮日夜的努力都向着星辰大海、诗与远方。知行者,正奋斗;奋斗者,永青春;青春者,启未来。

在2022年研究生“知行奖学金”落下帷幕之际,平台特邀知行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对谈。让我们一起走近张国鹏,一起在科研的多变世界中探索前行。

 

个人简介

 

张国鹏,机电学院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中共党员。

在读期间发表SCI/EI检索论文1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检索论文5篇,EI检索论文1篇,获第八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参与导师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1项,国防基础产品研发项目2项,航天军工项目3项;主持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生创新项目2项,其中1项已结题并获得优秀。

 

笨鸟先飞的科研路

在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科研的问答,共有6526个关注,654万的浏览量。提问者的问题是“5篇SCI相当于什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其中高赞的回答如下:“以我国科研界的平均水平而言,1篇SCI大概相当于一名普通硕士研究生1-2年的工作量,5篇就是5-10人一年的时间和精力。”

数据常常会让人忽略背后需要付出的努力和心血。在读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5篇SCI,张国鹏交出了让人惊艳的科研成绩,并先后获得了北京交通大学2020-2021学年国家奖学金、校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被誉为“科研大神”的他,可谓是荣誉等身,但这些成绩与荣誉的背后,是他日以继夜在实验室的枯坐与重复,是无数次深夜的挑灯夜读,是笨鸟先飞的摸索与试错。

“科研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也总是在磕磕绊绊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张国鹏这样总结他的科研历程。2012年张国鹏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机电学院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彼时的他还是一个科研小白,对专业相关的知识和软件所知甚少,“看见一个几何体,如何在CDF软件上进行网格划分对我来说是非常头疼的事情。”

但张国鹏坚信笨鸟先飞的道理。软件不会用,那就自己摸索着学习,从点线面开始画起,从最基础的几何模型开始练习;遇到问题和障碍,那就虚心向同门的师兄们请教,在不断的试错和摸索中总结经验。最终,张国鹏在CDF仿真建模方面慢慢熟练起来,这份经历也让张国鹏更加相信科研无捷径,只有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把基础夯实了,才能在与困难和风浪的搏击中站稳脚跟。

 

参加学术会议活动的张国鹏

 

得益于学校、学院营造的浓厚的学术氛围,张国鹏坚定了向科研高峰迈进的信念,他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多次参加领域内国际、国内高水平会议。其中,作为第一作者连续参加了三次中国工程热物理年会燃烧分会并口头报告;以第一作者参加了第22届流体动力与机电控制工程国际学术会议并口头报告,相关论文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参加第三届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论坛并口头报告,相关论文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

 

良师益友的陪伴

回望自己的求学与科研之路,张国鹏攒下了许多的感悟。有对自己的激励:“一路走来,还是想对自己说,继续努力,成绩只属于过去,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要脚踏实地去探寻未知的世界。”也有对科研的心得体会:“学术道路上一定要坐得住冷板凳,按下浮躁的心,耐下心来进行科学研究。”但更多的是对导师和同门的感谢。

导师李国岫教授是他在求学之路上最想感谢的人。李国岫教授是机电学院的教授、博导,学术成就斐然,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40余项。导师对科研的热爱、认真和勤勉深深地影响了张国鹏,他时刻牢记入学时导师赠予的“积极、主动、勤奋、认真”的八字教诲,在求学和科研的生涯中也时刻都在践行这一箴言。

在得到研究生的录取结果后,导师同意了张国鹏的申请,让他提前进入机电学院先进动力技术研究所,带着他共同开展能源动力方面的科学研究。在遇到仿真建模困难的时候,遇到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果不理想的时候,导师都会悉心地给予指导,帮助他解决问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面对孤独和迷茫的时候,导师会给予他人生的建议,帮助他看清未来的方向。

同门师兄师姐也是张国鹏在求学路上重要的支持者和陪伴者。进入师门伊始,张国鹏对新的环境还不太习惯,是同门师兄师姐的帮助和鼓励,让他迅速融入了师门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在同门的激励和陪伴下,张国鹏逐渐领悟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也体会到了科学研究的乐趣。

 

张国鹏及其师门合影

 

2021年,张国鹏作为队长和实验室的其他4名同学一起参加了“杰瑞杯”第八届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设计了一台车用动力代用燃料燃烧基础研究装备。该作品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双碳”目标出发,建立了多种气体代用燃料的燃烧特征参数数据库,阐明了气体燃料的火焰传播规律。基于该装备的研究成果,可对氢气发动机、氨气掺氢发动机等先进气体燃料发动机的设计与研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对未来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提供指导作用。作品的创新性、可行性及完整度得到了参赛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荣获第八届“杰瑞杯”中国研究生能源装备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扎根在大地的青年

在丰硕的科研成果之外,张国鹏也向我们展示出了热爱公益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一面。

就读研究生期间,张国鹏申请担任信息中心助管,主要负责知行论坛的维护工作;为了锻炼自己沟通协调的能力,张国鹏兼任了研究生主干课“湍流与燃烧”课程助教,负责对学生进行答疑和课程辅导等相关工作。这一经历不仅让张国鹏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内容,也丰富了他对专业理论的认识,间接地促进了他自身的科研工作。

助管助教的经历坚定了张国鹏广泛参加社会实践、让研学结合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深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希望能够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张国鹏,开始参与温暖衣冬、敬老爱老、文化宣传、义务植树等多项公益志愿活动。这些志愿活动既丰富了他的科研生活,也锻炼了他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更让他懂得了在服务他人中成就自我的人生意义。

2022年新一轮的大规模疫情在我国蔓延,张国鹏作为交大在唐山的派驻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抗疫志愿服务活动,连续20多天奋斗在抗疫一线,变身“大白”负责研究院内师生员工的核酸检测扫码、登记工作,每天都要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
 

 

参加志愿服务的张国鹏
 

在投身于志愿工作的同时,张国鹏没有忘记自己的科研任务,一个人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阅读了近1000篇的英文论文,极大地丰富了自身的理论知识。对张国鹏来说,科研和实践不是冲突的,它们都是自己的事业,科研是作为一名交大学子的事业,参与社会实践、为人民服务则是一名共产党人终生的事业。

张国鹏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光发热。热爱是他在科研道路上前行的原动力;当代青年学子应有的志向和担当,则是指引他不断向科研更高峰发起挑战的星火。

 

TA

回首交大9年学习生涯,感谢交大把我从一个懵懂的少年逐渐培养成一个积极进取、诚朴务实的交大博士研究生。

 

未来,我将秉承‘知行’校训,继续拼搏进取,努力创新,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攀登,争取获得更为丰硕的成果,为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