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刚

 

 

科学不是冰冷枯燥的数据文字,每一篇论文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鲜活的人和事;研究不是宵衣旰食的踽踽独行,每一个成就的背后都承载着陪伴、教导、支持与鼓励;生活也不是流年似水、默默无闻,每一轮日夜的努力都向着星辰大海、诗与远方。知行者,正奋斗;奋斗者,永青春;青春者,启未来。

在2022年研究生“知行奖学金”落下帷幕之际,平台特邀知行奖学金获得者分享对谈。让我们一起走近薛刚,一起在科研的多变世界中探索前行。

 

个人简介
 

 

薛刚,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专业2019级博士研究生,曾获2020和2021年博士国家奖学金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7篇),1篇发表在智能交通领域顶级期刊IEEE TITS,另有多篇论文影响因子5以上。围绕创新工作申请3项发明专利,并应用于“冬奥会”“新机场”和“世园会”多个真实场景中。

师从刘世峰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理论及其交通领域应用,重点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综合管廊智慧监管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人、负责人信用评价管理研究”等课题。

多次受邀担任国际知名期刊及会议审稿人,包括Tourism Management(ABS四星,FMS A类期刊,SSCI一区)、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中科院二区,CCF B类期刊)、Complex & Intelligent Systems(中科院二区)、LISS会议及IEIS会议。

 

勇于尝试,聚焦热爱

爱因斯坦曾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是爱因斯坦的名言,也是薛刚践行的信念。热爱像指路的明灯,它照亮了我们科研的方向。

在确认自己兴趣的道路上,薛刚也曾举棋不定、迷惘彷徨。薛刚本科阶段在机电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学习,那时的他,在别人眼里也是一个成绩平平的“普通人”,并未获得保研资格。面对“内卷”的焦虑,我们常常有一种害怕失败的自我保护,不愿意放弃既有的路线,而是怀有侥幸心理不断追加投入。但薛刚并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明确目标,勇于尝试,去克服对未知的恐惧心理。考虑到本专业考研深造的话主要研究方向为流体力学、传热学等较为抽象的课题,自己较难以理解,薛刚最终决定选择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对专业的热爱、对科研的兴趣,使得他在研一时便决定要以硕博连读的方式继续深造,最后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进行学术汇报的薛刚

 

回想起这段时光,薛刚十分感谢本科阶段机电学院的课程设置,这为他的跨专业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同专业学生有起点优势便于纵向深入,那么跨专业学生的优势则在于,能够结合本科专业特色,横向拓展,提出新的视角、应用独特的方法来做研究。本科四年时间里,薛刚学习了机械、电子、力学、软件等等各个工程领域的知识,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为他硕博期间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帮助。

 

薛刚生活照

 

薛刚自称“快乐科研主义者”,在科研中他并没有感到孤独。科研在别人看来,或许代表着大量的文献阅读、整天的实验、以及没日没夜的写论文;而在他看来,科研也可以是很有趣,很生活化的东西。薛刚坚信:唯有热爱才能抵抗重复与无趣。面对师弟师妹们,他最想说:“兴趣是科研的第一生产力,希望大家要明确自己的兴趣,慎重选择研究方向。”

 

脚踏实地,学无止境

在向自己的选择不断前进的过程中,也肯定会有很多困难。回望自己的科研之路,薛刚觉得其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在转专业初期,面对完全陌生的研究方向,压力与焦虑也曾经困扰过他。在薛刚看来,科研绝对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我们一丝不苟,需要认真用心,也需要眼里有光,敏锐看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薛刚认为在科研中,应详尽了解自己研究方向的进展,准确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去解决现有工作的不足。对于从来没有接触科研的同学来说,这条路上的困难也许会很多。也许读一篇普通的英文论文就要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但是耐下心来,坚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阅读速度就会慢慢提上来,不要因为这些怀疑自己,每个人都有这个过程。薛刚就是这样,通过脚踏实地和认真地积累,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驱动自己不断进步。

 

进行学术汇报的薛刚

 

在博士期间,薛刚的论文也曾被多次拒稿。对他来说,最难忘的经历莫过于第一篇TOP论文的录用。研究想法自2017年底便形成,也得到了多个领域内专家的好评。然而由于学术写作经验的不足投稿时屡屡碰壁。经历了无数次的投稿、拒稿、修改、再投稿,终于历时三年才最终录用。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薛刚也希望借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以往的所有经历都不会被浪费,它只是会在某一天显现出来它的价值,而你现在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主动提升自己,去让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

 

良师益友,“研”途相伴

尽管求学之途并非一帆风顺,学术之路也历经坎坷,但是幸运的是,一路走来,薛刚得到了许多帮助。在求学之路上,薛刚最想感谢的是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理论与国际研究中心(ICIR)整个团队。

研一刚刚跨学科进入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时,薛刚可以说是对各种方法论一无所知,但团队给他提供了很多课程以外的学习机会。

当薛刚对于自己的研究观点产生偏执时,老师们都会包容他并耐心地告诉他研究的不足。没有更优秀前辈的点拨指引,依靠自己的信心,也终是独木难支,难以从焦虑和迷茫中脱身。

 

师门合影

 

博士期间,薛刚的论文也曾被多次拒稿,幸而有老师、同学们的不断鼓励。正是这些互相的加油鼓劲,让薛刚度过了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

在薛刚看来:“如果没有ICIR研究团队,我绝对不会走上科研的道路并取得现在的成绩。”他很感恩那些对他给予帮助的人,在以后的科研道路上,他也要会像那些帮助他的人一样,去帮助别人,去传播感恩之心

 

TA

回首过去,在交大读书科研的3000余个日夜里,那些喧嚣或清寂的时光,无声又温柔地流淌,将我从璞石无光打磨至温润有方,将我培养成一个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交大博士研究生。

 

展望未来,在科学道路奋力开拓的无数载寒暑中,我将秉承‘知行’校训,对科研保持好奇、怀有兴奋、不断探索、开拓创新,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们交大人的力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