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玉成

国家奖学金 | 匡玉成:SCI论文3篇,多项科研项目与学术活动,班级干部,疫情防控志愿者,读博路上,厚积薄发,方有所成!

 

人物简介

匡玉成,预备党员,机电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An1类一篇,An3类两篇。在班级中,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担任班级心理委员职务。在学院中,认真协助老师进行教学工作,担任助教职务。在社会实践中,疫情期间曾担任疫情防控志愿者,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术交流中,积极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在2019年中欧工程教育联盟高水平博士生暑期学校活动中担任小组组长。在学术竞赛中,获得2020年北京交通大学“慧光杯”研究生学术文化节优秀论文二等奖,获校级“三好研究生”的荣誉称号。

 

幸遇恩师,无悔入交大

转眼已至博三,匡玉成在自己的科研岁月中经历了艰辛与挫折,也收获了知识与快乐。一路走来,匡玉成特别感谢导师何伯述教授的知遇之恩。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刚刚进入交大读研的匡玉成而言,陌生的领域、复杂的学科知识都曾让他感到不知所措。是导师何伯述教授发掘了他,带他走上了科研道路,找到了自己的学术方向。何伯述教授不仅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理论、敏锐的思维洞察能力,而且平易近人,性情温和,对待学生非常有耐心,在学术上悉心指导他的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在生活中关心着他的身心发展。

读博之路,导师开阔的学术思路和前瞻的学术观点影响着他,帮助他把握学科方向,让他在能源技术领域内不断向前迈进,并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身为何伯述教授的学生,匡玉成感到十分荣幸。奋斗无悔,青春无价,与此同时,他也非常感谢交大给予了他广大的平台,成就了他的无悔青春。

 

为学日益,渐入佳境

在谈到科研路上遇到的困境时,他坦言在最初的选题方面遇到很多困难。刚开始没有思路,也没有方向。对于这一困难的应对,没有捷径可以走。只有通过大量阅读,积微成著,才能培养出科研的灵感。前人的经验是最重要的参考,但是好问题应该是新颖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因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新颖性的问题是科研选题的一个思路。

选题成功后,需要带着问题去做课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有时候会发现,沿着一个想法做下去是走不通的,要及时调整,返回原路,再去寻找另一条合适的路径。这种情况在科研过程中既是普遍的也是正常的,可以说科研的过程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进入投稿阶段,也需要经历一个煎熬的过程。需要消化被拒稿的失落,他谈到自己曾被拒稿10余次,只有反复修改,不断尝试,再接再厉,才能有质的飞跃。

总而言之,科研的过程是枯燥无味的。然而,为学日益,唯有努力,总会渐入佳境。看不懂的文献,反复多读,不成功的实验,耐心仔细排查问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最后一定会进入游刃有余的境地。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用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读博也是如此。对于博士而言,科研固然重要,然而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同样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独特的人格气质。

科研之余,匡玉成爱好广泛,擅长打羽毛球和吹口琴。他每周都会去体育馆和学院老师们一起打羽毛球,年复一年。在打羽毛球的日子里,他的球技越来越好,也看到了老师们可爱的一面,师生关系越来越融洽。并且,每晚睡前他都会吹一段口琴,用音乐舒缓身心。丰富的课余生活带给他充实快乐的体验。

 

在疫情期间,他成为一名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日子里,匡玉成认真履行社区卡口执勤任务,重复着阻拦、测温、询问、记录、放行等工作。防疫实践加深了他的社会责任感。

在中欧工程教育联盟高水平博士生暑期学校活动中,他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们共同探讨前沿科学动态,碰撞出学术火花,激扬四海,领悟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提升了跨国团队合作的能力。

 

TA

人生俯仰之间,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但求欣于所遇,快然自足……读博,是一个静心提升自己、沉淀自己的过程。希望学弟学妹们也能够静下心来享受难得的校园时光,厚积薄发,终有所成。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