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故事 | 周进鑫老师——一位纯粹的数学学者,格物致知,德高为师

 

我和我的导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导师不仅是我们学术上的引路人,同样也是我们生活中倾诉烦恼与分享喜悦的朋友,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和学业等方方面面的难题。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所幸在交大,他们都遇到了亦师亦友的导师,下面一起来看看北京交通大学代数图论研讨小组成员与导师周进鑫教授及团队之间的感人又温馨的小故事吧~

 

曾在一本科普读物上读到过这样一段文字,是来自一位数学家的自述:常有人问,研究数学最后能干什么?我一直认为,紫花地丁只需如紫花地丁般在春日田野中开放即可。至于开花是好是坏,紫花地丁自己也不清楚。对其本身而言,至多也只有开花与不开花的区别罢了。对我而言,学习数学仅是为了体验学习数学的快感。毫无疑问,这种快感就是“发现的喜悦”。

我想,这里蕴含的恰恰是作为一位数学研究者的纯粹,只是在探索中寻找“发现的喜悦”。在我跟随我的导师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深深体会到我的导师作为一位数学人的“纯粹”,这带给我极大的精神鼓舞,在这里分享一二琐事,分享故事之外,更想分享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期盼在阅读之后,能对读者的数学学习有所启发,有所帮助。

 

团队榜样,关心学生

冬季学期,北京的天冷,很多人都喜欢在暖暖的被窝里睡个懒觉,但是我的导师从来都会早早起来,做好一天的计划,把课程学习资料发到群里供大家参考,因此我们每天一睁眼就是老师发来的任务,佩服导师自律的同时,我们也时刻以老师为榜样,团队的每个人都兢兢业业地做出一些成绩。

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从来都是提前把课件发给大家预习,课后还会自己组织小测题目给大家及时巩固,同时写好作业题目答案给大家及时复习,流程完备完美,着实令人佩服!

左图:课程任务布置

右图:周老师在讲课

 

另外,老师也时刻把学生的事情装在心里。一位师姐谈到,在她研一的时候,腿摔伤了,老师一直很关心,好几次打电话问候,老师也时常和学生们谈到安全的问题,尤其提醒注意从主校区回学苑时,以及出门时的交通安全问题;疫情以来,也时常让我们注意防护,老师说,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进一步做科研。老师平时抓得紧,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会提出不同的要求,而在学生研三找工作的时候,便不会给他们施加特别大的学术压力,反而会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倾囊相授,格物致知

周老师经常在课上跟学生分享的一句话是: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要做到“知其所以然”,还要“知其不得不然”。在我们学习《有限群》的课程时,老师会带我们仔细推导每个细节,引导学生养成严格按照定义思考求解问题的习惯,要求学生坚决摒弃“想当然”的错误做法,养成严谨的“以定义为基础”的数学思维习惯。我想这是老师教我们的数学学习的基本逻辑。

左图:周老师与学生互动

右图:学术报告后合影留念

 

在看论文时,我只关注定理内容,把内容理清楚完事儿,浅尝辄止;对于同样的定理,师兄会问一句这是怎么证明的,用什么方法,大概几步能证完;老师会直接想出来证明过程,并且能给我们讲清楚前因后果,同时这个定理可以怎么用,跟之前的哪个定理如何联系,百科全书式总结,并多维联系。我想正是想明白了“不得不然”,才能做到如此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奇思妙想,学术导师

除上课之外,基本上每周老师都会问我们考虑问题的情况,在见老师之前,我总是紧张,担心有一堆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老师会嫌弃我太笨了,但是每次见面,老师总是能耐心地聆听我的问题,并总是能给出恰到好处的建议,所以每次讨论完问题后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欣欣然地感受学习的快乐。

周老师与毕业硕士生合影留念

 

记得上学期遇到一个问题,当时我有一种解决办法,但是稍复杂,老师希望找另外一种办法改进,我们讨论了两个小时,老师想出了十余种方法让我去做,最终找到了一种合适的办法,简洁完美的证明也是数学的追求。这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地面对以后的问题,去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对老师深深地敬佩,对知识无比地敬畏。学贵得师,感恩遇见,期盼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静下心来搞学问,不愧于老师的教导!